本期讲解员:汪滢
欢迎收听天黑请闭眼,跟我一起“听”博物馆。我是来自世博会博物馆的讲解员,汪滢。
内容简介: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在第一届世博会上的中国身影。
故事的主人公,希生,正是一位阴差阳错地参与并见证了大历史的小人物。
让我们从中国制造的第一艘到达欧洲的船,“耆英号”开始说起。
船名取自那位代表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钦差大臣耆英。
“耆英”号于1846年在广州建成,全长近50米,载重750吨。随后,几名英国商人买下了这艘中国帆船,并从广东招募了30多位中国人担任船员。希生正是其中之一,他留着长长的辫子,穿着长袍马褂,看上去文质彬彬,人称他为“希生老爷”。
于是,希生就这样与30多位广东同乡一起,乘着满载中国特色商品的“耆英”号,驶向了英国。由于购买帆船的英国商人所计划的是一次商业航行,他们想利用西方对中国的好奇,把“耆英号”打造成一个陈列馆,沿途通过售卖参观门票来获取利益。因此,“耆英”号的几名英国船主在伦敦大做广告,声称“用一个小时就能了解中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来参观这艘“流动的中国博物馆”。希生穿着清朝的官服,作为中国“特使”,其他中国船员也穿着各式中国服装,每天在船上接待游客。 实际上,他们就和演员一样,每天为游客表演中国人的生活起居。
到达伦敦后,“耆英号”瞬间成为了泰晤士河畔的著名景点。3年多来,有数百万伦敦人参观过“耆英”号,包括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双城记》的作家狄更斯等社会名流。一时间,希生成为了伦敦的明星。
虽然清政府并没有派代表出席首届世博会,但在许多英国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大国,所以随船留在英国的希生被主办方当作中国官员,获得了出席首届世博会开幕式的邀请...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