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目由喜马拉雅独家播出
主播:许诺
微博/公众号:许不诺
书目:《为爱成婚:婚姻与爱情的前世今生》
作者:美国长青州立大学教授、历史学家
斯蒂芬妮
·孔茨
节目精选:
在《为爱成婚》这本书里,作者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段婚姻探索之旅。作者用真实、丰富的婚姻故事,粉碎了诸多关于婚姻生活的神话。
婚姻的形态、价值和模式,确实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几乎每个地方的人们都担心婚姻正处于危机中。但有意思的是,作者发现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于“婚姻危机”所指为何,有着相当迥异的认知。
审视这种种忧虑背后潜藏的历史潮流,作者开始辨别出所有这些眼花缭乱的差异之下的共同主题。不论何处,婚姻都在变得越发可有可无、不堪一击。不论何处,婚姻与生儿育女之间那曾经顺理成章的关联都正在淡去。不论何处,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都处于剧烈且有时带着痛苦的变动之中。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作者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在这个革命性的新型婚姻体系萌生之初,它就已经显露出了不稳定的征兆,这种不稳定性将在20世纪末使它病入膏肓。
结婚的主要原因应当是爱情,基本目标应当是相伴相守。该观点一被提出,当时的观察者们便警告,这种价值观助长了人们对于婚姻关系的满足感,同时也具有潜在的削弱婚姻制度稳定性的倾向。那些使婚姻成为一种如此独特而宝贵的人际关系的特性,也将使它变得可有可无、不堪一击。
爱情为本的婚姻体系为何如此不稳定?我们又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要理解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认识到,在绝大部分历史中,婚姻既与寻找终身伴侣、养育心爱的子女有关,也与获得优秀的姻亲、增加家庭的劳动力有关。
婚姻呼应着一个更大群体的需求。它将陌生人转变为亲属,通过创造出广泛的姻亲网络,把合作关系拓展到直系亲属或小群体之外。
正因为婚姻作为合约而言至关重要,所以婚事才不能由两个当事人全权决定。即便是两个人自己安排了婚姻的转接分合,那多半也是出于经济和政治利益考虑,而不是爱。
17世纪,欧洲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变才开始削弱婚姻的旧功能,鼓励个体在私人感情的基础上选择伴侣,允许夫妻对外人干涉其生活的权利发起挑战。而直到18世纪后期,只有在西欧和北美,自由恋爱和为爱结婚的观念才作为一种文化理想获得胜利。
在19世纪,绝大多数欧洲人和美国人开始接受一种新观念:男主外,女主内。尽管如此,只有到了20 世纪中期,西欧和北美的多数家庭才能真正靠一个人的工资所得生活下去。
20世纪50年代的家庭并不像我们过去认为的那样,有多么新的发展。相反,它是一套循序渐进发展的关于个人生活和两性关系的理想的顶点,这套理想出现于18世纪末,逐渐成了西欧和北美的规范。这些理想让人们有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在婚姻中得到更多的个人满足感。但同时它们也造成了问题,给传统的社会组织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挑战。
如果婚姻是关于爱情和终生亲密的关系,当人们不能找到真爱时,到底为什么还要结婚呢?当爱和亲密消弭之后,还有什么能维系婚姻呢?假如婚姻是建立在夫妻感情而非男性权威的基础上,家庭秩序又该如何维持呢?
关于这些争议的危机在18世纪90年代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20年代又分别出现了一次。然后,在20世纪50年代,一切似乎都平静了下来。认同爱情与婚姻伴侣理想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并且他们并没有继续往下推演,得出危险的结论——无爱婚姻应当以离婚终结,或者真正的婚姻关系应当以男女平等为基础。
然而,即便人们开始确信他们终于建立了个人欲望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完美平衡,即便几乎整个北美和西欧最终都认可了这种婚姻模式,它仍然处在崩溃的边缘。
事实上,每一个当时的观察者都忧心于婚姻的“触礁”。这并不是因为过去的人们是更好的伴侣,或者更能够在寻求个人自我满足与社会稳定的需要之间取得平衡,而是因为,在大部分时候,人们还不能随心所欲地去追求爱情与个人生活的梦想。
本书解释了为何为爱结婚的婚姻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在这么长时间之后才爆发,以及为何在爱情为本、丈夫养家的婚姻似乎无懈可击的时候,它却开始崩溃。最后几章描述了那场在20世纪的最后30年间横扫婚姻与家庭生活的“完美风暴”,以及它如何永远地改变了婚姻在社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很好,认真听。
有点难读哈哈~
许不诺 回复 @z4nbg4t2wrmpemq8o39n: 慢慢来
.
啊啊啊啊啊啊啊每一篇都讲得到好好!!!喜欢有深度的书
许不诺 回复 @婷婷Viola: 谢谢,我努力谢谢谢谢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