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性议题的讨论在中文互联网上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前一阵被网友视为财务独立的新女性典范的Papi酱在微博上被指出“孩子还是随父姓”,由此又掀起了新一波讨论,伴随而来的一些词汇也走进大众视野中,如“冠姓权”“婚驴”“极端女权”等。
有许多攻击Papi酱的网友认为放弃冠姓权让其“独立女性”人设崩塌,而同样有不少力挺Papi酱的网友,并认为这些评论太过极端,甚至“厌男”,其中不乏有许多自认女权主义者的网友表示和“极端女权”划清界限,这似乎变成了一场女权主义内部的“战争”。
本期Naïve咖啡馆邀请到了三位长期关注女性议题的海外在读博士,和大家一起从Papi酱的事件出发,聊聊女权主义,并试图将这一热点放进女权主义自身在世界和在中国的发展脉络与不同潮流中去理解。
什么叫作“极端女权”?女权主义之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面貌?自由女权和激进女权的区别在哪?马克思主义女权又有什么局限性?从五四到新中国,上世纪的中国女权主义经历了哪些变化?如何与世界进行互动?改革开放后,“黑猫白猫”的实用主义逻辑如何促进中国城市中后女权话语的流行?怎样用“性资本”理解Ayawawa和所谓“田园女权”?新自由主义话语下,一切都只关乎于“选择”了吗?独立女性Papi酱们可以做出传统的“选择”吗?这类话语影响下的女性表达又遮蔽了怎样的结构性困局?
本期嘉宾:
唐凌,牛津大学社会学博士在读、滑倒乐队成员(@Lyn-Dawn)
刘翀,利兹大学社会学博士在读、关注中国性教育发展和社会分层(@大朵走四方)
Veronica,剑桥大学文化研究博士在读、学术啾联合创始人(@维罗妮卡是一只小蓝山雀)
本期你将听到:
1.中文互联网上“极端女权”的使用有强烈厌女症色彩,而“激进女权”(Radical Feminist)有重要意义
2.从工业革命到1990s:女权主义经历了哪三波浪潮?如何从强调“性别的本质”转向“性别的社会建构”?
3.何谓Fe“me”nist?将中间的mi换成了me,第三波女权主义中出现更主体、更个人的一种自我表达
4.什么叫“自由女权”?作为启蒙话语中的人,去跟男性争取同样的运用理性的权利(选举权)
5.马克思主义女权只关注生产领域(工作),而没有去挑战女性在再生产领域(家庭)的不平等
6.从五四启蒙,到“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后“自由选择”话语的强势回归
7.再谈Ayawawa和“田园女权”:什么叫“性资本”?女性可以选择被物化吗?
8.新自由主义崛起下的后女权,一切真的只关乎于选择吗?独立女性Papi酱们可以做出传统的“选择”吗?
9.中国当下的“女权塞车”困境,女权主义始终应该是一个光谱而非定义、标准
主持:
郝汉
节目编辑:
郝汉
配乐:
Bossa Antigua-Paul Desmond
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主题曲- Philip Glass
互动:
在微博话题#Naive咖啡馆#说出你的想法,或前往微信公众号「Naive咖啡馆」留言
联络我们:
naivepodcast@163.com
声明:
本节目由文化品牌「理想国imaginist」出品,内容涉及观点仅表示个人立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讨论。
说到女性冠姓权,我自己倒是有切身体验。我父亲是20后、母亲是30后,他们是49年之前信仰CP的大学生,1949年后远离家乡开创自己人生。我小姨则是49年之后上的大学,留在上海陪伴上一代。这两个家庭的5个孩子出生时间跨越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都选择了大儿子父姓、二/三儿子母姓的相对平权的方案(而且完全是因为对社会主义女权“男女平等”的信仰选择这样做的)。这种现象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家庭当中,似乎也并不是极为罕见--我的同学中,也有类似的现象,而且我作为随母姓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完全没有受到任何一丝困扰。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从来没有想到过所谓冠姓“权”竟然会是一个问题。直到2000年代以后,才发现社会远比我们认为的要“保守”得多
1893953tolf 回复 @root3: 冠姓权只有文化传统问题,而文化问题很难一下改变的
请教一个问题,女性群体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体组成的,那么这样的女性主义如何代表如此大的群体去争取权利呢?每个人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只要有基本的人权,那么个人的价值选择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即使这个选择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落后。 为了更好的说明我的问题,比如我是否能提出一个“肥宅主义”(或者沙发土豆主义),呼吁社会尊重这个群体宅在家的合理需求并对此提出便利政策。肥宅或许会有健康方面的肥胖问题,那么我呼吁社会对于这群人提供额外的体检服务,并在相关慢性病治疗上提供减免,以及等等这类要求。 我的问题在于,真的有女性主义这个问题吗?还是这是将一部分人的个人价值导向泛化之后的一种虚妄的政治运动呢?
大阿檬 回复 @SillyBubble: 我的理解是,女权/人权运动争取的就是每个人定义自己的机会。即,如果你就想要肥宅,不会有人指指点点,“你没有青年向上的面貌”;如果女孩子想要奋斗,不会有人说,“女孩子嫁人就好了”;如果女孩子想要做家庭主妇,不会有人说“做家庭主妇的女生都是废物”;如果男生想要做家庭煮夫,也不会有人说“吃软饭”。 在没有伤害别人的前提下,你什么样的生活状态都不会有人指摘。这才是这场运动的目的。 只要你想,你可以“肥宅主义”,只要随之带来的后果你得愿意自己承担,比如肥胖。同理,女孩子奋斗事业,她就要承担可能错过最佳生育年龄的后果,但是她不应该承受社会鄙夷的目光,认为她没有经历一个女人“该有的”人生体验是自私的。
社会贫富差距这么大,什么时候解放下??人人平等真的能做到吗??
从微博学术啾来的,很喜欢有意思的理性思考。现在的女权声音很大程度上更像是一个哄闹的情绪发泄场,感受到的不自由与自我的无法作为,无法在现行体制下有实质性改变的状况,致使许多人从指责他人中获得宣泄。诸多女权流派、概念在引用使用过程中的混杂和不清晰,也让女权主义在中国变得尴尬。
唐凌老师有出书吗??
干嘛搞个男的来主持 男的能理解女性的苦难 无可能
给了我很多其他的思考角度
攻讦(jié)
不要用极端2个词
希望解放完女性,能来把男性也解放一下
夕土桑 回复 @阿坑是个坑: 男性受到压迫也是因为父权啊,如果真的能够解放女性,那也会解放男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