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破情执

勘破情执

00:00
21:28

爱的真名叫“无常”,感情的本质是“痛苦”!勘破情执,慈悲博爱!






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情。佛把众生称为“有情”,即源于此。而且,学佛是由众生来学的,是由凡夫开始的,任何人之间的接触交往,都必须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讲离欲,则无法使一般人进入佛门;如果佛的教化没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难教化众生。佛法所称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人称之为“爱”。爱除了分为有条件和无条件之外,也有“有我”和“无我”之别。佛菩萨的慈悲是无我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我的;亲子之爱是无条件的,男女之爱和朋友之爱则可能是有条件,也可能是无条件的。佛法是要从基础的爱来引导至无我的慈悲。由于佛菩萨可以无我,众生不可能无我,因此要教导众生从有我的爱而渐渐进入无我的慈悲;也需要先从有条件的爱,而加以净化成无条件的爱。因此,佛教不能一开始就叫人离开感情生活。所谓佛法指导和智慧的原则,是教我们如何处理感情问题,而不是要我们放弃、排斥或厌恶感情。佛法,并非反对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导我们如何过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爱是无常的。但我们以为它是永恒的,一旦它变化了,我们就会感受到巨大的挫败,如同一种神圣的信念被摧毁了一样。世间有一句话叫:“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佛陀也说:“三界之中,独来独去。”三界中的生命,都是独来独往,随业风飘荡。只有业力如影随形,伴随着我们离开此世,除此之外,我们不可能与任何人同生死、共病痛。人们虽然信誓旦旦,要白头偕老,但实际上,他们更多的是在一起争吵不休、感受痛苦,直到无常到来。佛陀在《长阿含经》里说:“恩爱无常,会合有离。”但世人没有无常的观念,总觉得,你原先对我很好,为什么现在变成了这样?从前你青春红颜,为什么现在不复从前的模样?人到了四五十岁时,才可能基本了解爱的真相;六七十岁时,已经非常明白了;到了八九十岁,已经彻底洞穿了它的本性;但那时,他已将离开人世。其次,爱的本质是憎恨。佛陀在《增支部》中说过:“爱可生爱,亦可生憎。”表面上,它是一种爱,但这种爱,会产生一种深刻的仇恨。为什么人们对所爱之人会有强烈的执著和控制欲?在他们的情感中,对所爱对境的嗔恨之心,也许远远超过关爱之情。如果没有感情的纠结,他们的关系也许平和如水;一旦爱恨交加,则今天欣喜若狂,明天可能会堕入痛苦的深渊。爱和恨之间,相隔只有一瞬间。莎士比亚在《英雄叛国记》中说:“最亲密的朋友,一瞬间就变成不共戴天的敌人。”原来海誓山盟之人,可以以爱的名义,拔刀相向、毁容、把所爱之人变成残疾。这样的新闻,在各个国家的媒体中都时有耳闻。所以说,爱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特别可怕的憎恨。这种仇恨,不仅对所爱之人,还会对所有阻止他获得满足的人产生。佛经中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迷恋一个女孩,被他母亲知道了,不让他去见那个姑娘。他盛怒之下,杀了母亲,造下了死后堕入无间地狱的罪业。


再次,感情的本质是痛苦。佛陀在《法句譬喻经》中说:“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愚蠢之人用贪欲作茧自缚,不求真理,不求解脱的彼岸。年轻人不懂感情的痛苦本质,以为它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快乐、永恒和具有意义的,其实不然。很多人无法忍受它带来的悲伤、沮丧和绝望,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楞严经》云:“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如果不断淫欲,即使修行,最终,也必定落入魔道之中,不可能解脱。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不仅在现世,人们会感受它的痛苦,未来,它还会带给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最后,感情与爱是心的幻象。当分别心的执着越来越严重时,本来是虚幻之法,却被视为真实不虚;本来不美,却视为美好;本来是遗憾和缺漏的,却视为完美;本来无有任何意义,在我们的眼里,却意义非凡。所以,情与爱是我们心中所现的虚假、颠倒的幻象,是我们的心念一手缔造的产物。所谓的感情,完全是心的一种幻化,它是无常的,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样,最初的甜蜜,注定会腐烂变质;任何一种情感带来的唯一只有痛苦,而非欢乐;并且,它只是自心的一种执着,而非真实。
 
感情是烦恼的根源。佛法教给我们,要把感情转变成智慧,不要轻易去动感情。感情是迷,理智是觉。感情是烦恼的根源,不执着感情,就生智慧。为什么佛不讲爱而讲慈悲?出发点不一样,从理性里面生的爱叫慈悲,从感情里面生的就叫作爱。爱是五欲六尘里面的,那是染污的;慈悲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所以不染污。学佛的人,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依感情,生死一边的事,是轮回!依理智才能超越。感情的本质,就是执着。爱什么就被什么锁住,这就是执着。执着就必定有苦,但世人却把这种执着当做“感情”而不肯放下。这不是“爱”,而是“占有欲”。是执着把自己推进了嫉妒、被羞辱的深渊。我们留恋过去的因缘,当它不再,内心就怅然若失,并由此引发孤独、猜疑、疏远等等负面情绪,这都是执着带来的痛苦。唯有充实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心有力量,才不会成为“感情”的奴隶。佛法教我们的不是断欲去爱,是化私欲为大爱,把狭小的情爱,升华为对众生的大慈大悲。感情执着,必来自前世怨仇。今生今世,亲怨也是无常的。今天不共戴天的仇人,明天或许会变成志同道合的亲友,情投意合非比寻常。我们前世最有缘的人,今生可能特别讨厌;今生中依依不舍的,却往往是前世的仇敌来讨债。所以,依照佛理观察,若对一个人感情上特别执着,说明这个人可能曾是你的怨敌。世间人的感情变化,其实并不需要经历多大的事情,人们建立感情十分容易,给一点财富、说几句好话、或者露一丝微笑,两人就能成为无话不说的密友;感情破裂也容易,本来是难舍难分的亲友,只因中间出点误会,比如一方遇到困难时,另一方没来看望;或者一个人说话时用词稍有不当,对方就非常生气,从此再也不理他。可见,无论亲友还是怨敌,都是无常变迁的。这是事实,很多人从自己身上能感受得到。


(三)不要把幸福建立在感情上。事实上,感情不仅不等于幸福,而且往往是痛苦的来源。《涅槃经》云:“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意思是,世人因为爱产生忧虑,因为爱产生恐怖,如果没有爱,何来忧虑和恐怖呢?现在的年轻人情执极为深重,他们视感情为人生头等大事,一旦感情遇到挫折,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极端者甚至会选择自杀。其实,感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远非全部。对于感情,我们不必过于执着,更不要将幸福完全寄托在感情上,否则,一旦感情出现危机,自己的幸福马上就没有了。懂得无常,才不为感情所伤。其实,爱一个人,往往是建立在占有的基础上。一旦他对你不好,或者他变心了,自己无法再拥有他了,这时候会特别痛苦。若能懂得无常,知道我们眼前的东西,实际上刹那都在变化,那在你未来的生涯中,一旦感情出现不顺,遇到突如其来的意外了,也用不着受到强烈刺激与创伤。这时候你会明白:不仅仅是自己的爱人,所有人的心都是无常的,身体也是无常的,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变化也在情理之中。一个人若能了悟万法无常,对感情的执着就不会过火,不管出现任何变化,都不会受到深深的困扰。
 
你终会明白,人和人之间,不要靠得太近。人与人之间所有的恩怨,都是因为人和人太好引起的,靠的太近了,就起了麻烦。然后就有恩恩怨怨了,一个家庭中,一个单位中,乃至朋友之中也是一样。好起来时可以两人同穿一条裤子,分开后,可以死都不见面。弘一法师在晚年时,写了一首诗:“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人和人的感情,淡淡的就好,这样的关系,才能够维持长久。如果一直情浓如蜜,就是要分开的时候。老子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如果一直感情升温,一定会退温的,这是宇宙的规律。靠的太近了,缺少了一种恭敬心,看不到对方的功德,真的很难维持下去。并且感情太好了,往往产生贪着心,而这种贪着心,就是将来我们恨对方的根源。很多人关系越搞越糟糕,是因为向对方所求太多,这就是翻脸的原因。


突破感情的樊笼、找回内心的平静。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返本归真。人如果不修炼就被情所迷,永远也不可能摆脱情的困扰。走出情痴的唯一途径就是修行,修去个人私情之后取而代之的是觉者的慈悲。慈悲的内涵就是善待天下所有的众生(包括自己的亲人),而不仅仅是善待与自己有情的人。慈悲的具体表现则是以德报怨而不以恶制恶,以善心感化世人而不计较世人干过的错事和坏事。因此,与世人的私情相比,慈悲是公正无私的,它是远远超越各种情感之上的更高尚的思想状态,只有走出情痴的觉者才具有慈悲心,慈悲就是博爱,它是一种无私的奉献与付出。如此,我们才能突破情感的迷雾与樊笼,找回内心真正的自由和平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你的声音很好听,我很喜欢收听你的节目,互相关注,相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