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三):奸臣的他是如何左右唐朝的发展?

李林甫(三):奸臣的他是如何左右唐朝的发展?

00:00
21:41

以人为镜,以史为鉴。是忠是奸,由你来辩。

你好,我是刘仪伟。听《奸臣传》,不一样的奸臣故事。

 

看同样的历史,说不一样的忠奸。今天我们继续奸臣传,讲述唐朝盛世奸臣李林甫。上集说到,李林甫依靠跟自己有一腿的武三思的女儿武氏夫人的安排,得到了适中韩修的推荐,认为他是一个可以担任宰相的人才,只有韩修的推荐还远远不够啊,关键时刻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站了出来,帮了他一把。武惠妃为什么要帮助李林甫呢?武惠妃姓武,她是武则天皇帝的侄孙女,由于年幼丧父被武则天接进皇宫抚养,跟则天皇帝比较亲近,大概是为了让武氏和李氏团结得更加紧密,就把他许配给了唐玄宗李隆基。吴惠妃性情乖巧,很受唐玄宗的宠爱。但唐宣宗那个时候有了一个皇后,叫王友荣,史称王皇后,王皇后哪都好,就是没法生育。一个没有儿子的皇后很难稳固自己的地位,其他嫔妃一个个虎视眈眈,武慧妃是一个厉害角色,索性先下手为强,设计陷害王皇后。至于用了什么样的计策,如何搬倒王皇后,咱们啊就不在这细讲了。总之王皇后被废。三个月后撒手人寰,王皇后一死,唐玄宗立刻就想册立武惠妃为皇后,大臣们坚决反对。武三思刚刚因为作乱犯上被杀,你马上就要把乱成宅子的侄女列为皇后,恐怕不合适吧。老百姓会怎么想呢?没法相信这个女人能够母仪天下呀,大臣们说的头头是道,唐玄宗没办法,只好作罢。虽然没有皇后的头衔,但武慧妃享受的其实全是皇后的待遇。

 

收拾完皇后,武惠妃眼中钉,就只有太子李瑛了,李瑛是唐玄宗另一位妃子赵丽妃所生。赵丽妃出身很普通,是一个靠卖唱为生的小演员,更不是武惠妃的对手。皇后去世以后,她也郁郁而死,李瑛应该是唐玄宗的长子,虽然不是嫡长子,但是他成为太子合理合法。问题是武惠妃自己也有一个儿子呀叫李瑁,封寿王。长寿的寿。注意啊,这个寿王李瑁很重要,后面我们还要多次提及。天下所有母亲都望子成龙,何况生在帝王家,真的有希望成为真龙天子啊,而成为真龙的途径只有一个,先得成为太子,让寿王李瑁成为太子,前提只有一个,先得废掉太子李瑛。

 

废太子谈何容易啊?武惠妃费尽心机,想尽一切能想到的办法,拉拢一切可拉拢的力量,善于专营的李林甫,看准机会义无反顾的加入了武惠妃的阵营,表明立场,拥护寿王,这是一次赌博,一次巨大的将自己的一生作为赌注的赌博,押中了平步青云,压错了,家破人亡。所以李林甫和武惠妃呀是相互利用,相互支持,都在下赌注。

 

上一讲最后我卖了一个关子说,武惠妃为什么要力挺李林甫?是因为他动了皇帝的女人吗?唉对不起,这纯属是标题党的雕虫小技,必须澄清,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李林甫和武惠妃有一腿。从当时的效果来看,李林甫应该是赌赢了。在武惠妃的关照之下,李林甫一路过关斩将,终于登上了相位。当了宰相就要办事啊,首先就得帮武惠妃办事,尽快废掉太子李瑛,将寿王李瑁扶上太子宝座。

 

公元737年,武惠妃终于动手了,他派人火急火燎地去通知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距说宫中有贼赶紧来帮忙护驾呀。三个王子傻呵呵的不假思索穿上铠甲提的宝剑就冲了进来。刚一到那,武慧妃马上反咬一口,太子协同二王谋反,三位王子的这身打扮实在太适合造反了。唐玄宗立刻派人将三王拿下,三位王子肯定大呼冤枉。身为父亲对三个儿子造反的事情将信将疑,便询问宰相李林甫,李林甫说话太有技巧,陛下的家务事不是臣下可以干预的呀。听上去没有表态,什么都没说。可是他并没有对太子和两位王子造反的事实提出丝毫疑问,他并没有要求对此事进行必要的调查和审理,也没有要求进入正规的司法程序,好像造反一事应该是毋庸置疑,千真万确。只是做大臣的不好插手而已,得靠皇上您自己决断。同时一旦奸计得逞,杀了三王,李林甫也可以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我可什么都没说啊,全是皇上自己的决断。唐玄宗当机立断,将三王贬为庶人,贬为庶人就完了吗?这绝不是武惠妃和李林甫的终极目标。不久,三王被赐死,已经把所有的头衔都拿掉了,已经变为普通老百姓了,是什么原因一定要把他们置于死地呢?各种缘由可想而知啊,斩草除根,以绝后患。电视剧里面这样的台词很多,实际生活中恐怕也是这样。政治斗争的第一准则就是绝不能让自己干掉的对手有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民间百姓惋惜三位王子谋受不白之冤,悄悄地祭奠他们,称他们为三庶人。

 

读历史读到这里,很多人想不通,唐玄宗是谁?是可以在中国古代圣明君王排行榜上留下名字的皇帝啊,他怎么会那么容易上当呢?李瑛身为太子迟早继位,他用得着造反吗?就算要造反,那也得组织点像样的人马吧,找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吧,怎么可能如此草率,如同儿戏呀?还有武惠妃、李林甫怎么就能够笃定,这样经不起仔细推敲,甚至漏洞百出的诬陷,就一定可以一举成功呢?因为他们抓住了帝王最敏感的痛点,权利。皇帝是拥有天下至高无上的权力的人,按道理他们应该无所畏惧,高枕无忧,但是恰恰相反,他们最大的畏惧就是担心失去已经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各位仔细琢磨一下,君不见权力越大的人,难道不是越害怕别人串权吗?财富越多的人难道不是越担心别人觊觎自己的钱包吗?权侵天下的人,富可敌国的人个个绝顶聪明,但你永远无法排除一个悖论。有时候聪明真的会反被聪明误。

 

除掉了太子李瑛,李林甫应该很得意,觉得自己很高明,下了一招好棋,就等着武惠妃回家去再吹吹耳边枕头风,李瑁一旦立为太子,自己在朝廷上的高爵显位就更加稳固了,偏偏人算不如天算。事后不久,武惠妃死了,据说武惠妃陷害了三庶人良心不安。作为一个女人,她的抗压能力远远不如李林甫这样的职业政治家,每到天黑夜深人静准备上床睡觉,刚刚一闭上眼睛,那三位王子啊就飘飘忽忽悠悠荡荡的来到她的面前,围着她缠着她跟她讨个说法,不依不饶啊,武惠妃见鬼了,于是一病不起,找了不少的太医吃药没效果,找了巫师神婆做法不管用,最后自己把自己给吓死了,年仅38岁。

 

武惠妃当时在后宫一枝独秀,深得唐玄宗的喜爱。她算计太子李瑛的原因只有一个,母爱。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呢?身在皇宫,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有朝一日能够登上大宝呢?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有时候也是狭隘的,因为母亲爱之切而害了孩子,害了自己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众所周知啊,读历史要以史为鉴,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吸取历史故事中的经验和教训,事不关己的时候,照照镜子,确实可以从过去照见未来,令我们感触良多。一旦这事跟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再照镜子,就算能够看到镜子里的真实,有几个人能够清醒的相信这个真实呢?有几个人能够真的引以为戒呢?我们真的能够从历史的教训中唤醒执迷的自己吗?恐怕很难。当我们作为旁观者,看到一些人做出一些匪夷所思违背常识的事情,我们会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呀?难道他没有读过历史吗?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地证明这么做的下场,就是众叛亲离,遗臭万年,他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呢?或许历史有时候真的不仅仅是一面可以知兴替的镜子,历史更是一个冰冷的计数器,记载着我们人类一而再、再而三不断重复的荒谬。历史不是方法论,无法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规避风险,应该怎样摆脱劫难。历史只是用无数雷同的案例淡然的昭告天下,一切都不是各不相同的偶然,一切都是殊途同归的必然。有什么样的因就一定有什么样的果。你既然义无反顾的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你就必然会毫无例外地承担那样的结局。

 

像武惠妃这样,为了让儿子获得本不属于他的那一份利益,如飞蛾扑火般奋不顾身,最终玉石俱焚的必然。古往今来,无论帝王之家还是黎明百姓,同样的故事不知上演了多少遍。李林甫和武惠妃不一样,他内心强大,他倒是心安理得,也没有鬼魂去找他理论,但武慧妃一死,毕竟失去了一个依靠,失去了一个政治同谋。李林甫当然不会就此消极等待,马上就敦促皇帝立寿王李瑁为太子,李瑁当上了太子,这个靠山可是比武惠妃要坚实了许多。旧唐书记载,除功虚位,玄宗未定所立。李林甫曰,寿王年已成长,除为忧疑。唐玄宗没有采纳李林甫的意见。玄宗说,中王人孝,年幼居长,当首东宫,唐玄宗这回选择了先来后到的原则,他的大儿子李琮因为小时候打猎,面部受伤,毁了容,失去了做太子的机会。二儿子李瑛刚死,李瑁呢是他第18个儿子突然提拔上来难以服众啊。权衡之下,公元738年,唐玄宗立自己的第三个儿子中王李玙为太子,当了太子以后,李玙改名为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李林甫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了,李瑁能不能当上太子,老李家的儿子谁当上太子,其实他并不是十分介意,他担心的是李亨当上太子这事跟他完全没有关系啊,他一点功劳都没有啊,日后李亨继位一定不会给他好脸色看。你不就是当年力推我弟弟上位的那个李林甫吗?吃不了兜着走。旧唐书说,字仕林甫聚,巧求因是以清太子。他害怕了。李林甫觉得形势险峻,对自己大大不利,怎么可以善罢甘休呢?于是终其一生都在跟太子李亨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千方百计企图扳倒太子。临死也没有能够最终如愿。终于把接力棒交给了跟他既是同谋,也是敌人的另一位大奸臣——杨国忠。由杨国忠继续跟太子进行殊死的搏斗。

 

我们说回唐玄宗,失去了最宠爱的武惠妃,皇帝整日郁郁寡欢,后宫佳丽没有一个能够提起他的兴致,皇帝这么不开心,身边的人是有责任的呀,你们得想想办法呀。资治通鉴这么说的,或言寿王妃杨氏之美,绝世无双,上见而悦之。就是有人说寿王有一个姓杨的妃子美若天仙,皇上,你要不要见一见呢?史书上没有说是谁进的言。如此了解皇帝的心思,如此了解皇帝的口味,

绝非等闲之辈啊。这位寿王就是刚刚去世不久的武惠妃的儿子李瑁,没有当上太子的那个李瑁。

 

据记载啊,杨玉环也是官宦人家的大小姐,从小在成都长大,开元17年,10岁的杨玉环,由于双亲亡故来到洛阳投靠亲戚,开元22年,也就是公元734年的7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寿王李瑁是新娘子的亲弟弟呀,人群中看了杨玉环一眼,一见钟情。当年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婚后两个人是相亲相爱,佳偶天成。唐玄宗当时肯定也参加了婚礼,一来呢人太多,众星捧月的皇帝不可能跟寿王李瑁一样四下乱窜,所以当时应该没有看到杨玉环。二来,武慧妃在世,唐玄宗的眼里只有武惠妃,也没有心思去打别的女人的主意,错过了一时,不可能错过一世啊。这个时候的唐玄宗倒是很乐意听取左右的意见。

 

公元740年10月,56岁的唐玄宗在骊山温泉宫召见了22岁的儿媳妇,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对。就是这位被后人尊为可以闭月羞花中让盛开的百花都因为他的美貌而感到惭愧的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杨贵妃。金风玉露一相逢,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面呀。两个人迅速水乳交融,如胶似漆,你侬我侬忘却了人间,忘却了时间。一转眼,两个月就过去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公公和儿媳妇一起泡了两个月的温泉,好说不好听呀,接下来怎么办呢?就此一拍两散,让两个月的缠绵化作美好的回忆。唐玄宗舍不得呀,明媒正娶,回家去一起地老天荒。可是即便贵为天子,你也不能公然地取自家儿媳妇吧,真的是左右为难。当了这么多年皇帝,处理过那么多道玄之危,累卵之急,面对儿女情长,还真就没了主意。

 

李林甫露脸的时候到了,皇上,微臣自有妙计,唐玄宗眼睛一亮,噢。爱卿有何高见呢?李林甫献上妙计,以微臣之见,不如让寿王妃杨玉环出家当个女道士。唐玄宗一听,差点没吐李林甫一口唾沫,杨玉环这样的绝代佳人,就算我放手也应该物归原主,还给我儿子呀,让她出家。这不是损人不利己吗?再说这样的女子送去道观,那不是暴殄天物吗?皇上,您别着急啊。出家只是一个谎。李林甫故作神秘的对唐玄宗说,臣想出的这个办法,于古有证。是有历史依据的,证从何来?有则天顺圣皇后为证。李林甫非常懂得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更懂得有些话一定是说一半足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他说的到底什么意思呢?他说的是一个关于武则天的典故,当年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人,那个时候她是武媚娘或者武才人,李世民驾崩,不甘守寡的他勾搭上了堂高宗,唐高宗是唐太宗的儿子,小妈嫁给儿子,于理也不容啊,为了自圆其说,武则天索性出家当了尼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从此那个叫做武媚娘的女子自觉与滚滚红尘再也不见。一年之后,等唐高宗为父亲守孝期结束,已经不再是武媚娘的武则天重返人间,嫁给了唐高宗。顺便说一句啊,武则天再度入宫的时候已经有了身孕,别误会啊。事实证明就是唐高宗的孩子,事实又证明唐高宗守孝期间也没怎么闲着。

 

唐玄宗自己琢磨着自己家里曾经上演过的这一则往事,良久,他看看宰相点了点头,两个人相视一笑,莫逆于心。杨玉环出家了吗?出家以后又如何还俗完成了从儿媳妇到国母的转化呢?李林甫在这个过程当中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嘿嘿我们下回分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穿的特别厚

    有一种在看宫斗片的既视感哈哈哈。今年在备考,很庆幸自己认识了喜马拉雅,很久没有看电视剧了,看书累的时候都会来听书。前段时间听完了姜老师讲的追风筝的人,然后历史盲的我又有幸遇到了刘仪伟老师的奸臣传讲的很精彩,感谢有你们,虽然听书的人相比起网红直播观众真的很少,但希望你们仍然可以坚持下去,因为还有像我这样的观众等着你们

    海峡喜马拉雅 回复 @穿的特别厚: 蟹蟹支持~我们会保持高质量的讲述

  • 疯里疯气的山楂糕

    一听儿媳妇儿好看就惦记的唐玄宗,本来就是心思不正

    书非读不看也 回复 @疯里疯气的山楂糕: 这样的想法要是没有皇权的加持!恐怕唐玄宗李隆基也没有那个胆量吧

  • 曦园散人

    这里有个问题,寿王可是武惠妃的儿子,杨玉环当寿王妃的时候,唐玄宗肯定见过。有人猜测,可能是因为大唐皇室喜欢去华清池泡温泉,在那里唐玄宗见到了不一样的寿王妃,才动了心思。

  • 独自旅行的Anna

    首任寿王妃闺名——杨玉环!

  • 华安_t3

    老师好文章!看那一览众山的人物,怎么就被一阵风吹下去,怎么就为一只蝴蝶所困扰,他们难道没有看过历史吗?为什么宿命重复一样的悲情故事?“历史不过是计数器”。不过,多读历史,多听故事,或许能够影响一念。好好读书,三省其身吧。

  • 虫子_e7b

    喜欢刘仪伟老师讲的历史,期待后期有更多精彩的内容

  • 书非读不看也

    殊不知 皇帝的家事及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