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散文优秀书评丨如果我们可以用雪代替语言

中国当代散文优秀书评丨如果我们可以用雪代替语言

00:00
05:50

如果我们可以用雪代替语言

作者:项羽煊

朗读:方维

谈《煮雪》,要从作者在开篇构建的奇妙意境说起:传说北极天寒地冻,那里的人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地烤来听。初见这篇散文,不是在文集中,也不是在报刊上,想来是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类似于“有什么意境极美的句子”的问题中。确实,这一句话中就浓缩了一个故事,被冻在冰雪中的话也就成了浪漫的载体,让人不禁就开始想象,冻成冰雪的话是什么样的,捧着这冰雪的北极人是如何小心翼翼将它带回自己的火堆,又是如何烤来听,这一句话虽短,但确实能激起人们对一个陌生世界的遐想和向往。

看罢林清玄的生平,十七岁便在文学界雏鸟初鸣,十九岁便创办杂志,二十岁出书,三十岁之前就拿下台湾文学界大满贯,却在三十二岁皈依佛法,隐居山林。人们在评价他的散文风格时,往往会说其受佛教精神影响,又充满禅意。不过这篇文章确是写在他隐居之前,其中能看出除了在后续《菩提》系列作品所体现的禅意之外,还有清新的文风和扎实的表达,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背后,又有着对现实的思量,也怪不得会广为流传了。

虽说现实中人们说话,就算是再冷的地方也不会结成冰雪,但很多时候,也未必会有比结成冰雪烤来听更好的结局。很多声音从人们的口中传出就已经是难得可贵,更不用说在由口到耳的过程中被风带走了多少,又有多少被耳朵拒之门外,就算传到耳朵里,也应该会像用火烤冰一样,不小心就用错了火候吧。

我很喜欢这个问题:回家煮雪烤雪的时候要用什么火呢?不一样的人说的话是不一样的雪,如果不好好选择的话,不适宜的火候想必一定没办法好好地传达出那冰中的情绪吧,这样到最后,不管是说话的人还是烤火的人都应该不会开心。但是其实我们仔细想,会不会有人天生就没办法烧出那样大的火候,又或者维持文火对一些人来说要比生起大火更难。这是作者在看似简单一一对应的设想下埋藏的又一个问题,也是人际交往中属实存在的困境,所以其实作者所表达的这种,如果在北极会有的担忧应该是大可不必,因为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经历也不是少数。

不过作者也并非没有提及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我们这个到处都是噪音的时代”其实并非仅仅是时代的问题,即使是在三四十年后的今天,噪音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想如果用一个不那么抽象的词,那应该就是戾气了吧。我们似乎总是太急了,急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乍一听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声音本身却的的确确就因此变得不那么清晰了。我们不再那样关注说话的内容,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说话这个动作之上,这应该也是作者会希望话语能结成冰雪,世界宁静祥和的原因吧。

谈情说爱的雪尤为特别,作者虽然并没有集中的写,但确实是在文中特别的一处了。加了酒来煮的微醺滋味,借来别人的情雪,都是十分有特点的描述。不过如果说最有趣的,那应该就是失恋的时候等不到冰雪融化发出声音,便一把火烧了雪,不再听里面的话语,只是等到下一春天。烧雪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我想,这也是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答案的问题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