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计数据显示,4月CPI同比3.3%,较前值4.3%明显回落,低于市场预期的3.7%。PPI环比-1.3%,同比-3.1%,两者的跌幅都在扩大,表明工业品通缩加剧。
与此同时,一些舆论强调强刺激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大规模刺激计划把经济下行的趋势快速扭转过来。市场期待出台像2008年那样的复苏计划。也有很多人担心大规模刺激会恶化经济结构,影响改革进程。
市场的预期已经发生变化,钢材、水泥、挖掘机等数据表现抢眼,与基建有关的周期性股票受到投资者关注。4月新增社融达3.1万亿元,其中贷款新增1.7万亿,均大超市场预期,显示出信用扩张的力度在逐步加强,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显著回升。
各国在应对经济衰退时都会采取逆周期措施,但实施的范围和目标不同。以次贷危机后的应对措施为例,美国主要是依靠美联储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稳定资本市场,避免出现流动性危机与信用冻结现象,帮助金融市场恢复循环。中国则主要针对实体经济领域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消化过剩产能,稳定就业和税收。
这两种不同的刺激方式产生的后果不同。美联储大规模持续进行量化宽松政策,会将大量廉价资本带向世界各地以及本地的证券市场,因为没有投向基础设施等领域,需求持续不振,并未产生物价上涨现象,从而可以长期维持低利率。而中国的投资会产生大规模的需求,导致上游商品和要素价格因为供不应求而大幅上涨,并刺激新的产能投资,资产价格也会大幅上涨,从而对制造业产生冲击。
当前为应对疫情冲击,各国都采取了大规模经济救援,但后果可能不同于此前的传统经验。根据大摩的预测,美国今年财政赤字将达到GDP的19.2%,是1946年来最高点,如果再加入1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后,这一数字将达到24.1%。与此同时,美联储也大力扩张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与此前主要依赖货币政策不同,大规模的财政政策可能会提振投资和通胀。
而中国如果继续在基础设施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可能会提升经济运行成本,对制造业形成冲击。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出口还会遇到外需大幅萎缩,进而可能面临产能转移的挑战,因此,制造业受到的冲击可能较大。如何确保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避免继续增加制造业成本是未来需要面对的难题。
所以,我们一定要更加关注和关心制造业,中国最需要创新的是传统产业部门,这是巨大的存量资源。疫情使得一些国家想要打破全球化形成的分工网络,实现本土制造。我们应该致力于扩大内需,并捍卫中国制造业的地位,避免大规模刺激对制造业构成新一轮冲击。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