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的朋友圈我和你爸咋都看不到了呀?是不是我手机坏了?”
冷不丁被我妈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愣住了,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支支吾吾地说,我最近没发朋友圈啊。
“好久没看到你发朋友圈了,想去看看往期的,发现上面写着‘朋友仅展示一个月的朋友圈’,最近没啥烦心事儿吧?”
“没,没有......我都挺好的。”
简单几个字透出了我的心虚。
本来还想聊几句,妈妈却说,那我就不打扰你了,你忙吧。
隔着屏幕都感觉到了她的小心翼翼,以及那副踮着脚想要走进我的世界的踌躇模样。
放下电话之后,我打开我的朋友圈,看着前天发的跟朋友聚餐时欢闹的场景,昨天拍的加班到凌晨下着雨的夜晚,忍不住一阵愧疚。
我的朋友圈明明欢天喜地,风生水起,可在我妈那里,却只有一条冰冷的横线。
细想想,拒绝她光临我的世界已经挺长时间了,每次她问我近况,我也只是三言两语,避重就轻的说几句,没什么重点,也很少主动跟她谈心。
长大之后,我们跟父母的关系变得很微妙,怕他们不参与,但更怕他们参与太多。
所以发朋友圈屏蔽父母,几乎已经成为我们的常态。
聚餐很晚回家,朋友圈发张合影,怕他们唠叨我们生活不规律;
偶尔在朋友圈秀个恩爱,怕他们上纲上线说我们太张扬;
拍了好看的自拍,在朋友圈美滋滋的求夸奖,怕他们吐槽我们太得瑟;
通宵加班,天亮在朋友圈打卡,又怕他们担心,然后搬出赶紧回老家的言论。
因为怕麻烦,所以选择屏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却忘了,他们也会在某个间隙看着我们的朋友圈发呆。
然后逐字逐句地来研究我们发过的每一句话,每一张图,看不懂的地方还会拿着手机到处问,孩子发的这是啥意思?
你永远不会知道,在我们看不到的那些时间里,父母在用着多么笨拙的姿势向我们靠近。
我承认,将朋友圈里的内容向父母全部开放,是有风险的,因为那意味着你要将所有的情绪全盘托出,一点都不能隐藏。
有一次我情绪特别低落,没忍住在朋友圈抱怨了几句,还忘了屏蔽我妈。
下一秒,她就发来了微信:
怎么了?遇到啥不顺心的事儿了跟妈说说?
其实我们很多情绪来的快去的也快,上一秒发泄完,下一秒就抛之脑后了,可对父母来说,这事儿根本过不去。
就像傅首尔说的:
我们这么忙,去庙里烧个香都不记得还愿,但是跟父母诉苦,你得善后。
今天你告诉他你不开心,你要说一堆原因;
明天你开心了,必须同步更新,因为你不说就是没有放下,你都去蹦迪了,他们还在叹气。
中国父母大多如此,只要子女过得不好,他们就觉得自己不配开心。
因为深知这一点,所以才会选择和父母之间放一块夹板,阻断情绪的出口,对他们进行消息封锁。
以为这样,就可以免去很多麻烦,让父母放心,让自己安心。
殊不知,这样无限拉大和父母之间的距离,终有一天可能会留下无尽的遗憾。
曾在微博上看到一条留言,戳中了泪点。
他说,爸爸一直想用微信跟他交流,可很多功能都不会用,甚至连微信头像都不会换。
爸爸的问题太多了,他想起来了才去回复几句。
后来,爸爸突然离世了,可是他还没来得及教会爸爸更换微信头像。
每次看到爸爸那个没有头像的微信,他的心就一阵钻心的疼。
我们总觉得,父母永远不会变老,他们的声音也会永远清脆。
我们总以为,举目时,父母是皓皓明月;垂首时,他们又变成了莽莽大地。
却不知,明月会暗淡,大地会干瘪,那个牵着我们手前行的人,也会慢慢失去力量。
昨天我妈跟我说,今天照镜子,发现自己的白头发越来越多了,你看着我慢慢变老,妈也想陪你变老啊,可是我也不知道还能陪你多久。
我泪如雨下,翻看着那些屏蔽妈妈发的朋友圈,五味杂陈。
从前的生活,我没有让她参与很多,往后的日子,我希望她都能一路见证。
今天是母亲节,我想发一条不屏蔽妈妈的朋友圈,说出那些我不曾说出口的话。
可有书君知道,你总是羞于表达真实的情感,所以才特地策划了这个活动,希望能帮你说出深藏在心里的话。
我现在只想有份稳定的工作让父母安心
加油,所有的陌生人。
感觉最对不起的就是父母~
好喜欢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听到哭了😭
哎
听完之后,感受到不一样的感觉,原来越长大,烦恼越多。我们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不敢和父母诉说,害怕她们为我们担心,可有时候,却又很希望得到父母的鼓励,因此陷入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