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际遇。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
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像一把高高擎起的火炬,照亮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前进的方向。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中国刚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取得了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取得了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大战略成果。让习近平总书记感到骄傲的是,广大青年踊跃投身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好“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一次新的长征,需要每一位中国青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奋勇搏击。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中的“总开关”问题。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事关青年健康成长的方向,事关青年不懈奋斗的动力。这个理想信念指的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青年们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将小我融入大我,奋斗才有目标,青春才会找到前行的航向,才会拥有持久向上的力量。青年毛泽东在27岁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后,就从来没有动摇过。“有所信仰,所以内心充实”,在青年英雄萧楚女看来,“一个人内心没有信仰,就是没有人生观。没有人生观的生活,等于没有甜味的蜜,没有香气的花”,因此,他主张“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五四运动之后,面对衰老沉寂的中国,恽代英和萧楚女、邓中夏、张太雷等共同创办《中国青年》,他们“相信中国的唯一希望,便要靠这些还勃勃有生气的青年。”他们立志“把自己和自己所居的社会,一齐从那无边的黑暗之中,拯救出来”。为了这份理想信念,1927年4月,34岁的萧楚女被广东军阀从病床上拖下来送去处死,他欣然笑称“你们硬要送我一个革命烈士的名义”后血洒珠江;1931年4月,36岁的恽代英在狱中写下绝诗“浪迹江湖数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拼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后慷慨就义。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需要站稳人民立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青年成长中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人者,万物之心也。民者,吾同胞也。毛泽东高呼“人民万岁”,习近平表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正是因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站稳人民立场,才能让广大青年真正走到群众中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
这是五四运动带给毛泽东的最大启示,也是他在1939年5月给中国青年运动指出的正确方向:“全国青年要和人民大众结合在一块。”“中国的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青年们要承担起时代重任,就要像青年毛泽东那样到群众中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就要像青年习近平那样,以百姓心为心,视人民群众为亲人。要像顾炎武说的那样,到群众中去“经世致用”。要像时代楷模黄文秀那样,克服精英思维,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要像最美扶贫人张小娟那样,为人民艰苦地服务,使群众觉悟起来,动员群众,发动群众,唤醒群众,绝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需要练就过硬本领。除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朴素的人民立场,中国青年要有真学问、真本领,才能为国争光、为民造福。过硬本领不仅包括书本知识,还包括与实践的结合并改造世界的能力。毛泽东不到30岁就已读遍、读懂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名著,包括马列经典著作。他还会抽出时间,用半个多月甚至1个多月的游历,了解社会情况,读“无字书”,撰写调查报告。“广大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习近平多次结合自己的经历教导广大青年去上下求索,练就过硬本领。夜深人静时,梁家河窑洞里的那豆灯火,陪伴青年习近平读马列、历史、法律、文学、自然科学等各种著作。上大学前,他已读完3遍《资本论》,写下了18本读书笔记。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正赶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大变革期。在近500年的人类历史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最为天翻地覆的大变化。面对这样的大变化,我们既有知识和本领的余额早已不足,每一位中国青年都要重新学习、重新思考、重新出发。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需要投身强国伟业。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902年,梁启超曾在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寄予自己的期盼:“60年后的中国,将摆脱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局面,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站立起来,将成为世界强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年,我们还要用近30年的时间才能让中国强起来。这一强国伟业,承载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实现的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光辉图景。
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会忘记来时的路。从15世纪到19世纪初,那是属于中国的强盛与辉煌的时代,直到18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还占世界的三分之一。1911年版的《牛津简明英语词典》用的还是“光芒四射的、闪光的、高贵的、兴盛的、光明的所在”等辞藻来仰视和指代“东方”。那些“欧洲中心论”“西方优越论”,它们的真实面目原本是为殖民化而灌输的意识形态。睡着的东方巨龙已经醒来,正在参与对世界现在和未来的创造。一些学者预言“西方和东方会在不远的、已经隐约可见的将来再次交换在全球经济和世界社会中的位置。”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但没有任何一次苦难能够打垮我们,最后都推动了我们民族精神、意志、力量的一次次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又一次新的长征,更是一次大的革命。前行的路上,还会遇到千难万险,仍会面对“虎狼”环伺,每一位中国青年都要睁大眼睛,搞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首要问题。
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一个富裕的中国、一个强大的中国,“中国人的道路只能靠中国人独立奋斗来寻找”,5000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是我们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自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则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投身强国伟业,每一位中国青年都要像那位移山翁“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般艰苦奋斗,都要像那只精卫鸟“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般奋勇搏击。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强国伟业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集结号已经吹响。让我们“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在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中,不惧风雨,勇挑重担,拼搏奋战,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漫江碧透,已是百舸争流,去中流击水吧,看浪遏飞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