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德章之前听说过王阳明以分量比喻圣人,对尧、舜为万镒而孔子为九千镒之重心中有点难安,因为在读书人的眼里孔子是至圣先师,应该孔子最重才是,王阳明回应只是一个比喻,却起了分别,要分个高下,流入功利,下一句说到要点:“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就是要在心上去人欲、存天理,才是根本,人欲除尽,天良尽现,好比炼金,终成千足黃金。学生又问心的体和用及动和静的问题,王阳明说“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动、静,时也”,什么意思呢?请听张讲师一一为我们精彩解答!
1、后世的人跟圣人求学问,却走入了一个什么误区?
2、什么是正确的交友之道?
(一0七)
德章曰:“闻先生以精金喻圣,以分两喻圣人之分量,以锻炼喻学者之工夫,最为深切;惟谓尧、舜为万镒,孔子为九千镒,疑未安。”
先生曰:”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若不从躯壳上起念,即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千镒不为少,尧、舜万镒只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镒只是尧、舜的,原无彼我。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什么,可哀也已!
(一0八)
侃问:“先儒以心之静为体,心之动为用,如何?”
先生曰:“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若说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却不妨。”
(一0九)
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一一0)
问:“子夏门人问交”章。
先生曰:“子夏是言小子之交,子张是言成人之交;若善用之,亦俱是。”
2021年最大的收获就是遇见张讲师,听到传习录的讲解,过往种种迷茫都如拨云见雾,心中越发明晰自己要走的路,不是外在名利,而是去人欲存天理这条明心见性的路。
后世的人跟圣人求学问,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禅修游牧民族这个词我听得都笑了,以前自己也常常尚玄好奇。
慈声小语144319小嫒 回复 @等风来forrainy: 此致大概也有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1⃣️所以谓之圣,只论纯度,不论分量。圣人同在纯乎此心,分量随才质、力量各异。 2⃣️悔悟是为了未来,所以即要汲取养分,又要放下过去,拥抱未来。若不然为悔所困,负重而行,岂能远行。
没有各家之所长,这说的太好了,真理啊!佛家道家儒家实质都讲的一回事,还有圣经也是同理,只可惜人总是向外看。
时间不一样,环境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则用不同法
每次听都有不同收获
感恩!20210304
感悟:种豆得豆,自然生长,豆亦与天地齐;种豆预得瓜,病根未除使然...
内观是谁在观,是良知吗?
黄庭心学 回复 @蓝波吾: 您好,请百度搜索“学员常问问题”,第四题解答了这个问题。
只要此心存乎天理,良知充满,自然能与圣贤同心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