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君说
东晋时代有四大家族,分别是琅邪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与谯国桓氏。
和王、谢这两个绵延数百年的名门望族相比,庾家和桓家就逊色多了。
特别是桓家,像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不过两三代就遽然湮灭。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通过桓家的中坚人物桓温,来了解一下这背后的故事。
公元334年,王氏家族的重臣王导,在当时的建康城(今天的南京),接待了来此出差的名士殷浩,陪同的有当朝驸马桓温。
几人高谈阔论,一直聊了大半夜。
但让人尴尬的是,整个过程桓温几乎没插上话。
东晋时代崇尚清谈,喜欢探讨玄而又玄的哲学问题。
殷浩和王导都是清谈高手,而桓温却是一个尚武的军人,对清谈并不擅长。
可以想象,当时的桓温应该会很孤独。
虽然地位并不低,但却总是被排除在外。
而这种不被豪门望族所重视的感觉,几乎贯穿了桓温的大半生。
桓温的父亲原是个县令,后来四处结交豪门,加上略有军功,终于在上流社会有了点名气。
作为长子的桓温小小年纪就经常赌博,俨然是一个不成器的富二代。
没想到,他的好日子在15岁那年突然到了头。
因为这一年,他的父亲被叛军杀死,桓温的家道迅速衰落,一度到了卖弟弟为母亲买药的地步。
自此以后,桓温迅速成熟。
几年后,因为行事勇猛刚毅,被朝廷看重,不仅成为当朝驸马,还被授予琅琊内史一职,也就是俗称的“琅琊王”。
然而正像开头所说,和皇家联合执政的豪门世族,并没有因为桓温地位上升,而多看他一眼。
因为一来桓温不会清谈,这可是豪门名士的标配。
二来桓温不是世代富贵,和著名的王、谢两家根本不能比。
三来桓温是个武官,而东晋时代重文轻武。
于是,桓温总是被当时的名门望族所轻视。
谢家的谢奕,曾经给桓温灌过酒。
桓温不胜酒力,只好逃走。
见桓温逃走了,谢奕就临时找了一个老兵陪他喝酒,还说:
“那个臭当兵的跑了,有你这个臭当兵的陪着我喝,也行。”
有一天下了大雪,桓温换了一身猎装,兴冲冲地去打猎,不想被名士刘惔看到。
刘惔老远就冲桓温喊道:
“老东西,你这是要去干嘛啊?”
桓温一听都气笑了,说:
“我要不经常出去练练,你们能安安稳稳坐这儿闲扯吗?”
所以,即使桓温一路加官进爵,让桓家正式成为东晋四大家族之一,但还是被那些名门望族鄙视。
桓温的儿子到了娶亲的年龄,他想让儿子娶王坦之的女儿。
尽管王坦之当时还是桓温的手下,但是王坦之的父亲却坚决反对,说:
“我们王家的女儿怎么能嫁给兵家子?”
此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总之,在喜欢清谈、重视门第、重文轻武的豪门那里,桓温再怎么努力,也很难真正混进他们的圈子。
这让他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也渐渐有了撇开豪门独立发展的想法。
桓温彻底厌倦了被豪门排挤的日子,开始单独采取行动。
34岁那年,当时位于蜀地的成汉政权,已经腐败得一塌糊涂,正是攻打他们的好时机。
但桓温深知,朝廷一向认为蜀地地形复杂,很难取胜,所以是不可能支持他的。
于是,他给朝廷呈上了请战书,但是不等朝廷批准,直接率大军西行入蜀。
结果,让豪门贵族们惊掉下巴的是,桓温还真把成汉给灭了。
打仗时有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让他有了自己的想法。
当时的场面十分惨烈,成汉军队并不是桓温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一击,甚至十分刚硬。
忽然间,一支利箭带着风声,“叮”的一声破空而来,桓温的马吓得四蹄腾空,差点失控。
好在这支箭最终没能抵达桓温,而是落在了桓温马前。
但这可把桓温和将士们吓坏了,眼看就要往回跑。
桓温寻思,那就跑吧,于是传令鸣锣收兵。
可是鼓吏却忙中出错,本来该鸣锣的,却一时手滑变成了击鼓进军。
结果,将士们抱着必死之心,一通奋战,竟然反败为胜了。
这让桓温以为老天都站在他这一边,不会让他轻易失败,不禁有些飘飘然。
这一仗打完,桓温的每一个毛孔都透着骄傲。
于是,他加快了扩大自己势力的步伐。
桓温立刻在自己管辖下的八个州上招兵买马,与远在权力中心的豪门们渐行渐远。
四年后,北方后赵政权那个荒淫残暴、不得人心的皇帝石虎,终于病死了。
一时间,北方乱成了一锅粥。
桓温立刻意识到,这是北伐的绝好时机。
于是又一次在刚刚呈上请战书之后,便大摇大摆地率领大军直接北上。
桓温这么做,其中的挑衅意味已经非常明显了。
上帝欲使之灭亡,必使之疯狂。
能征善战的桓温,在站稳脚跟后不是稳扎稳打,而是狂飙突进,一再挑战豪门与皇权联合执政的局面。
那些豪门当然不会任由桓温这匹野马横冲直撞,于是,豪门和桓温开始拉锯,大戏开场了。
豪门们与桓温共有四场拉锯大战。
第一回合,也就是桓温第二次不等批准就上战场时,皇族的司马昱给桓温写了一封信。
当时的皇帝司马聃年纪太小,司马昱奉命总理朝政,相当于皇家首席执政官。
他和桓温,之前有过一些交情。
司马昱在信中先是夸了夸桓温的军事才能,然后说自己才能有限,没能保护好百姓,以至于连累桓温这位好朋友四处奔波,护卫江山。
最后说国内还不太安定,不适合打仗。
一旦打起来,说不定北方的前秦政权就要趁火打劫。
桓温见他说的有点道理,就给了这个曾经很欣赏自己的皇家执政官一个面子,退兵了。
豪门们一见桓温服软,就立刻让殷浩代替桓温北伐。
然而殷浩侃大山是一把好手,打仗却比武将桓温差远了。
豪门们几乎倾尽全国的物资、人力,送殷浩去战场上争面子,但殷浩还是一败再败。
桓温冷眼看着这帮豪门瞎折腾,最后轻而易举地把殷浩弹劾下台。
这一回合,豪门完败,桓温大胜。
第二回合,殷浩北伐失败后,豪门只好把北伐大事交给桓温。
桓温第一次北伐后,一次又一次上书要求迁都洛阳。
但豪门们在江南已经经营多年。
而洛阳呢,别说破败不堪,最主要的是,桓温已经在那里小有势力。
豪门们不傻,于是集体拒绝。
迁都不是小事,豪门们拒不配合,桓温也没有办法,只好认输。
第三回合,桓温又北伐了两次。
虽然没打什么胜仗,但是却借着打仗的由头,调配对自己有利的资源、任免忠于自己的官吏,不遗余力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更让人震惊的是,桓温竟然把自己战败的责任硬安在豫州刺史袁真身上,逼得袁真在军事重镇寿春造反了。
桓温赶紧派人平定了叛乱,然后把这巴掌大的功劳吹上了天。
借着这点功劳,他竟然一脚踢开皇宫的大门,迫使当时的皇帝司马聃退位。
把前面那个写信给他,对他一直还算可以的司马昱扶上了宝座。
这一回合,豪门们还没来得及反击,就被硬生生换了合作伙伴。
不仅如此,桓温还逼迫皇族司马晃承认,他和四大豪门之一的庾家合谋造反。
硬是废了皇族不少人,把庾家几乎灭族。
这一回合,豪门被桓温打得头破血流,连豪门中最厉害的谢安,老远见了桓温都得行礼,行的还是君臣之礼。
第四回合,桓温要求朝廷赐他九锡。
废立皇帝,索要九锡,接下来就是强行要求皇帝退位,让出天下给他了。
哪一个谋权篡位的人不是走了这条路?
豪门们知道,不给桓温九锡,是阻止桓温坐上龙椅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天赐良机,桓温病了。
于是,辅臣谢安与王坦之假装自己也得了病——拖延症。
说什么锡文写得不好,配不上伟大的桓温,得改。
拖来拖去,把桓温拖上了黄泉路。
至此,一代枭雄郁郁而终。
桓温的自负和野心,没有让他得偿所愿,反倒让豪门们对桓氏家族更加忌惮。
30年后,桓温的儿子桓玄,非但没有吸取桓温的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篡位称帝。
然而,仅仅三年,桓玄就被杀死。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跻身四大豪门之一的桓氏一族,从此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再也没能激起一星水花。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