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道德观》全集

《佛教的道德观》全集

00:00
01:02:40
近年来,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从食品安全到环境污染,从教育失衡到医疗腐败,甚至在公益慈善事业中,都有各种问题被曝光。其范围之普遍、频率之密集、性质之恶劣,不断刷新民众的道德底线。让人在震惊、愤怒、感慨道德滑坡的同时,深刻意识到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因为这些个案不是偶然的,不是仅仅发生在某时、某地、某人身上的特殊事件,而是反映了群体性的道德失语。当谋取私利成为至高标准,当身边充满欺诈、戾气、冷漠,我们还能相信什么?还能有安全感吗?还能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独善其身吗?所以说,道德不是空洞的教条,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它不仅关系到社会风气,而且和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
  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每个人都希望社会道德水准得以提升,可当道德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并且这些行为已司空见惯时,我们是随波逐流,站到利益这边,还是毫不犹豫地遵循道德?为什么在何去何从的抉择中,道德总是显得苍白无力,让人很难说服自己?为什么道德不能成为我们自觉、主动的第一选择?
  说到道德,又和宗教、哲学密切相关。事实上,所有道德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相应的宗教、哲学和社会背景下。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认识道德?道德的价值是什么?道德和利益究竟是什么关系,是对立还是相辅相成的?
  政府现在倡导文化自信,习主席提出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正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导向。自汉魏以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释道三家。如何挖掘其中内涵,建立适合当代的道德体系,增进国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建设,使社会健康发展,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就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和传承。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去芜存菁,继承其中的优良传统,而不是陈规陋习。
  今天,我主要从佛教的角度,谈谈道德的相关问题。

一、何为道德

  “道德”一词,人们耳熟能详。即使在道德日渐边缘化的今天,人们依然会用“这人很有道德”“这么做太缺德了”来评价周遭人事。可见在内心深处,人们依然对道德有一份认可。但这种认可往往只是模糊的感觉而已,并不清楚道德究竟是什么?在我们的人生和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
  1. 道德属于伦理学的范畴
  在西方哲学中,道德属于伦理学的范畴。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著有《尼各马可伦理学》,是西方最早的伦理学专著,探讨了道德行为的发展和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系统阐述了至善就是幸福等观点。简单地说,就是探讨行为的合理性,从而造就健康人格,建设和谐社会。
  伦理学又称道德学,是以道德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发展,及道德的原则、标准、教育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这也是我们下面将要探讨的。
  2. 儒家对道德的定义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将伦理学列为专门学科,但特别重视做人的教育,重视伦理纲常。早在公元前六百多年,《管子》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将道德作为维持国家发展的法度,认为四维不张将招致亡国的后果。可以说,是对道德及其作用的高度推崇。
  而由孔子提出,经孟子和董仲舒完善的“仁、义、礼、智、信”五常,更在千百年来为国人熟知并遵循,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德行。其中,又以仁和义为核心。“仁”就是以人为本,上下相亲。《论语》中,提及“仁”之一字约百处,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当仁不让于师”等。孟子则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将此发展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施政纲领,是为仁政。此外,孟子还对“义”高度推崇,以此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标杆。他所提出的“舍生取义”,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成为不少人生死关头时的选择。“义”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指行为的高尚和公正,如正义、道义;一是体现为公益性和利他性,如义工、义举等。
  儒家重视道德,尊为立身之本,并以此区分君子和小人。能遵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德行,就是君子,反之则是小人。进一步,还要成为孟子推崇的大丈夫,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最高境界则是内圣外王,内在具备圣贤品质,对外又能治国平天下,令天下归心。
  总之,从君子到大丈夫,乃至成圣成贤,包括社会的和谐安定,都要以道德为基础。当人们接受了相关教育,对圣贤品格心生向往,才会见贤思齐,自觉遵循道德。
  3. 佛教对道德的定义
  佛教中,对道德的定义就是“善”。佛教经典浩瀚,法门众多,但基本思想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又称七佛通戒偈,是过去七佛对弟子们的共同教诲。可见,止恶修善、净化内心正是佛教伦理学的核心所在。
  那么,佛教所说的“善”到底有哪些内涵?
  在性质上,善具有安隐的特点。《大毗婆沙论》云:“性安隐故名善。”《俱舍论》亦云:“安隐业说名为善。”佛教所说的善,首先在于善心,然后才体现在行为上,而不仅仅是从行为来判断。这些善的心理能给人带来安定、平和。关于这一点,很多人应该有切身体会。当我们生起善的心念时,即使还没有付诸行动,当下就是安定平和的。
  在作用上,善能为今生和来世带来利益。《成唯识论》云:“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佛教对生命的思考是立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对利益的考量也是同样。善的心行不仅对当下有益,还能带来未来的安乐。反之,如果这个行为会招致未来苦果,那就是不善行。
  我们倡导道德,首先要认识到,践行道德的价值是什么。也就是说,这么做能达成什么目标。遵循儒家道德,能让人成就君子、大丈夫、圣贤的人格。遵循佛教道德,也有不同层次的成就。从人天乘来说,践行五戒十善,可以成为品行高尚的人;从声闻乘来说,践行别解脱戒,修定发慧,可以成为阿罗汉那样的解脱圣者;从菩萨道来说,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可以成就佛菩萨那样无限慈悲、智慧的生命品质。
  道德不仅能让自己受益,还能利益大众,建设和谐社会。多一个人遵循道德,就会多一份正能量。当这种力量传递出去,有些人会因为看到榜样而效仿,有些人会因为吾道不孤而有坚持的勇气。如果人人遵循道德,就能改变这个共业系统,变娑婆为净土。不要觉得个人力量微不足道,事实上,社会就是由个体组成的,共业系统也是由众生的业力汇聚而成。我们改变自己,就在改变其中某个因缘,进而影响更多的因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