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阻击战持久战的大后方——社区英雄的故事
最平凡的人,往往是最不平凡的人。
这次新冠疫情,社区这个层级是在无意识,无准备的基础上,突然被拖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战略决战当中。
回忆新冠没有爆发的日子,周围的社区,几乎不曾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能力和资源似乎也做不成什么大事来
虽然社区是基层政权组织街道的延伸,但其实是个没啥权没啥事、没啥钱的寡淡去处。有的人说,只是养养闲人也就罢了。
人员配备自然都是随机凑合,工作能力强,有上进心的绝对留不住,所以多见来过渡的小年轻、中老年临时工,还有不为收入,只为身份的大娘大爷们。
七八号人,管着几十上百号老弱孤残,调解着手上零星的杂事,暂时风平浪静。
疫情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进入抗疫战斗之后,除了还在运转政府和医疗等单位以外,原有社会里基于行业,基于企业的人员管控渠道全部失能化。唯一还能下到居民身边的,就只剩下街道与社区了。社区一夜之间变成了工作巨多,权力巨大,责任无限的一线。
搜集发热病人信息统计报送,配合实施接触者隔离,进行发热病人转运,封城条件下解决困难人员生活问题,管控几千人的日常行动,全面封锁小区以后,又把几千号人的吃喝拉撒全背到身上。
而基本队伍,还是原先社区那几个人。
这就如同战争爆发后,部队里塞入了一大群未经训练的平民,一下子变成了某师某连,要去堵住敌军装甲矛头的某个必经点。
社区人员中,很多的人的身体,胆略,工作能力,知识水平,业务素养是远达不到抗疫战斗理想需要。
但是形式逼人,即使他们不想干,也必须工作到疫情结束。
我所知道的一个社区,网格员加社区干部不过八个人,封城后不到一周内,几个临时工辞职,两个人在工作中确诊。那时还没有两山,没有方舱,没建学校隔离点。工作接触较多的几个社区工作人员,只能自己回家隔离,最危急的时段,只有两个自认为与确诊同事接触还比较少的工作人员,坚持维持社区一线。
这时候,社区里还有几十个没有病床的确诊患者,还有哪些老弱孤残被留在社区,需要救助?私家车交通封闭后,还有哪些居民有出行需求?
他们都需要摸排到,都需要考虑到,都需要照顾到。
这里有很多平凡的人:
有已经退休的社区干部,拿着家里所剩不多的口罩重新回到岗位;
有党员居民二话不说,叫上妻子一起上阵,承接了从没做过的社区消毒任务,进患者家消毒;
还有刚刚退伍回来没多久的小伙子,主动找到社区问还要帮忙吗?然后承担了最累的购药志愿者任务,天不亮就要去重症药房门口排队,然后挂满药袋子,把老人们的救命药运回来。运回来还有可能被居民误解,可能还要挨骂。
尽管一切工作运转还是有些磕磕碰碰,但这群资质参差不齐的杂牌军们,仍旧成为了大后方的主力。
如何将靠近社区的人员组织好,把那些积极的,不那么积极,偶尔出现的人力全用起来,是个复杂的问题。
如何指挥一群来源各异企业中层管理,事业单位科级、处级干部,热血小年轻志愿者?
这时除了凭借双方自觉自愿配合,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倚仗了。
而这也是这群中国中国人,最伟大之处。
还在一线坚持的社区干部与社区工作者们,无论学历还是资历,的确不能算整个行政管理系统中,素质最高,最优秀的一群人。
有些人年纪大,电脑手机也不大会用;有的人工作习惯还比较散漫,做事情很慢;有的人习惯按部就班,不习惯担责;有的人文化层次也不高,不熟悉各种法律政策,还有人与居民沟通缺乏技巧。他们日常习惯只是几个人配合,对接那么几十号喜欢找社区的居民。
但是他们的确也有很多的长处:
很多基层牛皮糖型的人物,他们几句话就能搞定;社区里家长里短,历史遗留问题与矛盾,孤寡老人的住址与脾气,他们往往比下沉人员更熟悉。工作更有效最关键的是,他们很多人一直在一线,没有逃避脱岗,冒着感染风险,在各种压力困难下,坚持熬过来了。
作为一个平凡人,也干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也许就是帮分发转运物资,维持秩序;
也许就是组织居民团购,减轻物资供应压力;
也许就是帮忙统计核实所在小区暂留居民,需帮扶人员各种信息;
也许就是帮忙制作几个电子表格,打几个给居民的宣传文档;
也许就是贡献一技之长,当个维修工,理发员,重装下计算机系统,配置下无线路由器,解决封城状态下居民服务缺乏的问题
确实没什么,但真的很伟大。
而这也是为何全球都处于疫情的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和中国人民已经能够站起来。
医疗工作者在前线作战之时,身后的各个社区,已经给他们提供了最坚强的后卫。
他们和医疗工作者一样,都是中国抗疫战场上,最勇敢的英雄们。
我们不能,也没办法忘记他们的付出,
在这场疫情的危局之下,如果他们的工作还不那么完美,甚至是出现了种种问题,那就希望各位,勇敢站出来,加入社区的志愿者团队,为自己家园,为邻居亲朋,为自己家庭的安危,贡献自己的一份资源和力量。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