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金刚经修心课第10课。
这一课我们讨论金刚经的第九段。第九段翻译成大白话,是这样的:“须菩提,你觉得须陀洹可不可以自己以为已经证得须陀洹果位了?”
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是入流,也就是预入涅槃之流,但实际上,没有什么可以进入的。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外尘境界,才是真正的须陀洹。”
“须菩提,斯陀含可不可以自己以为已经证得斯陀含果位了?”
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即达到斯陀含果位的人,还要托生天上一次,托生人间一次,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往来的,才是真正的斯陀含。”
“须菩提,阿那含可不可以自己以为已经证得阿那含果位了?”
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即达到阿那含
果位的人已经断绝欲望,不再托生欲界。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来,才是真正的阿那含。”
“须菩提,阿罗汉可不可以自己以为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了?”
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阿罗汉的意思是不生,心中不再有任何法相的执着和分别了。如果阿罗汉产生‘我已经达到阿罗汉果位’这样的念头,那么,就是陷于我、人、众生、寿者这四种法相。世尊,佛说我已经达到了因着空性的理解而无欲无念、不起争辩的境界,是修行最高的人,是彻底断绝了欲念的阿罗汉。但是,世尊,我自己不会认为自己已经达到阿罗汉的境界,如果我这样认为的话,世尊就不会说我是乐于寂静、无诤的阿兰那行者了。因为须菩提已彻底舍弃分别执着之心,也不执着于自己的一切功行德相,所以才称须菩提是乐于阿兰那的修行者。”
这一段是前面一段最后一句的延伸。前面一段释迦牟尼佛讲了信奉金刚经,为别人宣讲金刚经如何如何的有无量多的福报。最后说了一句,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意思是佛法不过一种手段,一种方便法门。你不要停留在手段的桥梁上。
这一段,就讲了不要执着于佛法修行的次第。现代教育有个次第,比如学士、硕士、博士等等,佛教的修行也有个次第,小乘佛教里有四种果位,第一是须陀洹,第二是斯陀含,第三是阿那含,第四是阿罗汉,一个比一个趋向彻底的觉悟。第一个果位须陀洹意为初入圣者之流,所以又叫入流;斯陀含意为“一往来,”已经领悟了四谛的道理而断灭了与生俱来的烦恼,但仍需在天上和人间各生一次,才能最后解脱;阿那含意为 “不来”,已经完全断除了欲界的诱惑,不会再在这世上转生;阿罗汉意为“不生,”已经彻底觉悟,进入涅槃,不再处于生死轮回之中。这是渐进式的,须陀洹之后是斯陀含,斯陀含之后是阿那含,阿那含之后是阿罗汉。
因此,一般的修行者常常想着一个目标,一年或多年后我要修到什么果位,然后,到一定时候会评估:我已经达到了什么果位?是须陀洹还是阿那含?如果是阿那含,就会想:我已经证得了阿那含,接下来我要去修阿罗汉。佛陀却说这样的意识阻碍我们的修行,阻碍我们达到真正的目标:解脱。他启发须菩提,一个达到须陀洹的人不能想着自己已经得到了须陀洹的果位,因为须陀洹名为入流,实际并没有什么可入的;一个达到斯陀含的人不能想着自己已经得到了斯陀含的果位,因为斯陀含名为一往来,实际并没有我们往来;一个达到阿那含的人不能想着自己已经得到了阿那含的果位,因为阿那含名为不来,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来;一个达到阿罗汉的人不能想着自己已经得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因为一旦有这样的念头,就着相了,就着了我、人、众生、寿者的相了。执着于相,无论是哪一种相,就不是阿罗汉。
已经达到了阿罗汉的境界,但不能有一点点的念头以为自己已经是阿罗汉的境界了。佛陀所要求的,不仅仅是不执着于手段,而且,对于所谓开悟的境界也不要执着,对于修行的目标本身也不要执着。不要一心想着我要达成什么,然后想着我已经达成了什么。佛陀说,你不需要这样,因为你只要就在此时此地,做你自己,你就已经抵达了。就在此时此地,在你自己心中,你不需要一个外在的更远的目标,不需要去验证你到了什么阶段的果位。你已经达成了。
在这一段话里,佛陀启示了一种超越手段-目的的生活,一种全然当下的生活。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目标,比如你想买一套房子,比如你想成为一个企业家,比如你想成为一个演员,等等。佛陀并没有要求你抛弃这些目标,你可以有这些目标,但是,佛陀所要求的是,你必须领悟到,这些目标,所有的目标,只是生活的自然过程,并不是一个束缚,也不是一个等待。
在那套房子得到之前,你在努力着,然而,你的努力不是一种煎熬,一种等待,而是一种活着,一种生命的展开。在那个所谓的目标,比如那套房子得到之前,你应该在每个当下,就享受生命的喜乐。生命的喜乐、活力,在每个时刻都蕴藏着,是无须等待的。也许,佛陀所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目标只有一个:当下的享受。在每一个当下享受生命,这才是全然的人生,完整的人生,本色的人生。
第10堂课就讲到这里,祝大家吉祥如意。
超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