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可能会改变你人生的礼物,让我们在优秀女性的故事中找到勇气和力量。这里是生如夏花当代女性成长必修课,
简·奥斯汀的性格比较接近谁呢?就像她这个小说《劝导》当中的安妮有着超乎时代的这种清醒,如果让简·奥斯汀只为结婚而结婚,她做不到,而爱情从来对她都是奢侈品,可遇不可求。
在小说《爱玛》当中,当哈瑞利特和爱玛谈论到婚姻的问题时,爱玛就明确地表明了自己没有一般女人要求结婚的动机,财富我不需要,职业我不需要地位我也不需要。并且她清醒地知道,单身女子之所以受人轻视,并非因为单身而是因为贫困。
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的女性就有这样的一个意识,现代社会也是这样的,我们看我的前半生,很多人都说剧情非常的玛丽苏,是为什么?因为在简·奥斯汀逝世的200年之后,在现代社会当中,我们的很多女性依然还需要一个男人,像天使一般的降临到她的生活当中,来帮助她成长,或者是带她脱离贫困的深渊。
其实这个观点非常的古老,应该说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几百年前女性们都在奉行的一种婚姻价值观。但是其实在简·奥斯汀的小说当中,她通过爱玛的角色就告诉大家,18世纪的英国女性她需要独立,这反映了奥斯汀真实的内心,只可惜奥斯汀她本身就是一个贫困的单身女性,选择单身有一定程度上就是意味着选择贫困,何况奥斯汀她其实对支配社会运转的规则,包括对女性的命运是清楚至极,她完全可以选择复述和舒适的环境。
但她仍然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写作,坚持自己喜欢的这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这就说明简·奥斯汀本人生活很难说得上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田园式生活,反而她是在一种不被认可的重压之下,显示出了这种坚强这种优雅。
大家都知道,简·奥斯汀其实是英年早逝,42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在生命的最后11年里,生活动荡得简·奥斯汀,越来越发现和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无奈,所以曾经在她作品当中所出现的一些天真烂漫的调侃和嘲讽,慢慢的就变成了对生命的沉重思考。
在1817年7月18号,不到42岁的简·奥斯汀患病去世,在奥斯汀弥留之际,当姐姐问她说到底她要什么的时候,她轻轻地说,我什么都不想要,除了死亡,简·奥斯汀就这样安静地离开了人世,留下了几步永世流传的小说,以及婚姻和爱情这一永恒的文学主题。
在奥斯汀的年代,婚姻似乎赋予了女性更为特别的意义。金钱地位固然重要,但人品性格是更为重要的。简·奥斯汀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就是在金钱物质的基础之上来重视人品心灵的爱情。简·奥斯汀强调的是理性和理智,她把作为恋爱结婚的基础,她主张所谓恋爱应该是理智考虑的结果,绝不可有感情的冲动。
结婚的目的不在于寻求幸福,而是希望过平稳的日子。你看现在的其实很多的婚姻也是这样的,比如说觉得我这个年纪不应该再一个人了,决定找一个人嫁了或找一个人结婚,就是安稳稳过日子,已经不是所谓的根本谈不上什么所谓的灵魂伴侣,精神伴侣。
所以在简·奥斯汀那个时候,就觉得一定要理智和清醒的意识到,真正的感情才是男女双方的这种基础。包括其实在奥斯汀的6部小说当中,她成全了10余桩婚史,大部分的婚姻都为她所首肯,也有个别她不赞同不满意的。
值得注意的是,其实这些婚事无一例外是聚焦于女方,在单边展开观察和描摹。女作家以女性的视角讲述情事和家事的爱恨纠葛,展现了简·奥斯汀作为体面阶层的知识女性,对于这个时代和社会的一些理解,包括社会和这个时代对于女性这样一种性别不公的一种态度。
虽然简·奥斯汀看上去个性非常的谦卑保守,她的作品也非常注意远离政治,从来也不涉及控诉和抗争,但是她绝非是对现实无动于衷。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她在喜剧当中挥洒着幽默讽刺的才华之时,也在缓缓道出了女性的难处和痛处。
简·奥斯汀笔下的婚恋在我看来大致分为三点,叫做情、理和钱,情感方面就是喜欢谁不喜欢谁,女性可以自己来做主,但是决定谁能嫁谁不能嫁,谁可以高攀,谁不可以负疚的这种世俗情理社会法则,包括财产法规,却由不得她说了算。
因为她们生活在社政时代的英国,这个社会是一个等级非常森严和严苛的这样一个社会系统,等级的顶层就被称为继承世袭爵位和地产贵族。比如说《劝导》中的·沃尔特·埃利奥特爵士,包括还有她的作品《曼斯菲尔德庄园》里托马斯·伯特伦爵士,他们其实都是属于世袭爵位和地产的贵族,但是这些人很愚昧无知,少数的心眼好的,但是也非常的平庸无趣,所以在简·奥斯汀看来这种人是不能嫁的,但是高贵的血统和地位是生来注定的。
所以在简·奥斯汀看来,这类没有趣的人还是不能嫁的。第二类就是没有爵位头衔,但是拥有地产生活闲适的乡绅,比如说《傲慢与偏见》当中的班纳特先生和达西先生,《爱玛》忠的奈特利先生,如果说简·奥斯汀有灰姑娘的情结,那么她的王子基本上都是来自乡绅阶层,应该说阶层寄托了奥斯汀的道德理想,包括她的审美理想,而且对简·奥斯汀来说,
可能第一阶层是比较难能够够得着的,因为她们对于女方家室的要求也是非常严苛的。但是第二阶层乡绅阶层,这个阶层应该说奥斯汀还是可以接触到的,我们再来说说第三个阶层,是出生的时候口中没有含着金钥匙,成年之后必须自食其力的专业或职业阶层,由于英国的贵族和乡绅阶层实行的是长子继承制,所以说没有继承权的幼子通常不得不从事某个领域的工作,或者是有一些收入的职业,比如说做个律师,做个军官或者是牧师,或者当医生和投身工商业。
其实在英国刚刚已经说到了,它传统文化当中是以闲为贵,就是说我越闲,越没有工作,才是最贵族的这种阶层,而劳作天天工作就意味着卑贱。所以一般而言,她们的社会地位是处于体面阶层的边缘,如果家境殷实一些,资产可观那还罢了。如果家境也没有那么好,资产也没有那么多,那么就免不了会受到上两个阶层的这种歧视或者怠慢。
简·奥斯汀当中就涉及到了这样的一些人物,比如说柯林斯牧师,《爱玛》当中的埃尔顿牧师之所以成为全书当中的笑柄,除了这个品行有亏之外,他们的饭碗就是来自地主的恩赐,所以就会被人笑话。
所以在《傲慢与偏见》当中,伊丽莎白的姨夫是律师,舅舅舅妈在伦敦经商,包括宾格利小姐眼里,这就属于他们的污点,因为她们拥有这两个并不被看好好的或者是地位不够高贵的亲戚。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走运,其实职业阶层也是可能会跻身到乡绅阶层的。比如说《理智与情感》当中的布兰登上校,原来是家中的幼子,但长兄去世了,所以他才能够继承地产为乡绅,再比如说《傲慢与偏见》当中的彬格莱先生,虽然非常的富有,但是其实他是北方工商业的新贵,他花的钱是新钱,因此不是一种继承祖业来的钱,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会稍微低人一等。然而他通过结交达西这样的朋友和班纳特先生的这种联姻,最后能够爬上一个晋升为绅士。
咱们接着再往下说,还有第四等级,第四等级就是寒酸的等级了。其实在简·奥斯汀的小说当中,阶层的很多女性设计的特别多,比如说《爱玛》中的牧师遗孀贝茨太太母女,比如说当家庭教师的检费尔法克斯小姐都属于阶层,她们因为失去了主要的家庭经济来源,所以陷入到了贫困当中。看得出来等级划分是非常的严格的,而且是以男性为主导的。
因为在这个封建时代,男性有继承权的,而女性只能是男性的一种附庸,没有与男性平等的这种地位和权利,即使你家财万贯,但是只要你嫁了人,那么这个财产就不归你所有了,就是归丈夫所有,所以对女性是非常不幸的,也是非常歧视的一件事情。
所以其实我们可以通过简·奥斯汀的小说,感受到在她小说当中很多女性都是特别着急嫁出去的,比如说班纳特太太,她就特别火急火燎的给女儿们张罗亲事,她特别希望赶在先生去世之前,把5个女孩都找好婆家,因为如果财产真的落到了法定继承人唐植科林斯之手,一家人就会非常的惨,会被扫地出门。
所以其实简·奥斯汀在小说当中也奉劝很多女性,在嫁人之前首先要考虑一下对方的人品和德行,这个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如果男性和女性一旦结了婚,占有了女性的家产之后,如果她德行非常的差,真的会出现扫地出门的情况。
而且其实在简·奥斯汀那个年代女性是不可以离婚的,因为她的小说出版在1811年和1818年,这个时候的妇女是没有起诉离婚的权利的,在1857年的时候才正式颁布了一个叫做离婚法的法律,才能够把离婚裁决权从英国的教会转移到了民事法庭当中,所以在1870年英国女性等来第一部已婚妇女财产法,在1882年的已婚妇女对自己名下的所有财产采用有一种独立的处置权。
这就意味着在简·奥斯汀的时代家境富裕,嫁妆丰厚的女孩,其实在求婚者眼里实质上不过是一个行走的钱包,这就出现了简·奥斯汀小说当中,要不然就是又骗未婚女,要不然就是诱骗富家女孩,要不就是很多男人利用婚姻让自己爬升到另外一个阶层,所以由此可见阶层结构财产安排,对于婚姻市场当中的女性是不分贵贱贫富,应该说是非常不利的。
但是她们中的大多数人还不得不勇往直前,期望着在婚姻当中能够安顿好自己,这个任务是有多艰巨是可想而知的。奥斯汀对她们是怀有万千同情的,所以在她的小说当中极有耐心的向同时代的女读者们传达一种忠告,就是在谈情说爱,在谈婚论嫁之前要知人识事,唯有这样才能够迅速成长成熟,才可以苦尽甘来,寻得幸福。
其实在简·奥斯汀看来,她觉得知人是非常重要的,它其实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认清别人,再就是认识自己。我们先来说说认清别人在她的小说当中体现的特别多,比如说《理智与情感》当中的埃丽诺和爱德华,比如说《劝导》当中的安妮和温特沃斯,埃丽诺和爱德华是相逢恨晚,因为爱德华早年间就与人私定终身,那安妮和温特沃斯是相遇太早,因为安妮多年前因为年幼软弱,听信了谗言,因此做出了悔婚这样的决定,但是无论是埃丽诺还是安妮都有着相似的性格和品性,那就是冷静、明智、隐忍、克己、爱人利她。
这两个故事展现的就是两个成熟女子应该如何应对失意的逆境和失去的机会,如何因为自知自明和自律而重获幸福。所以在简·奥斯汀看来,虽然她们两个曾经痛苦过,但是她们俩的回报是巨大的,她们到底没有看错人。
咱们再来说说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教训是更为深刻,比如说《傲慢与偏见》当中的伊丽莎白,伊丽莎白的弱点就是容易为成见所左右,由于对自己的虚荣心估计不足,对自己的判断力过于自信,所以险些将正义感和情感用错对象遗物终身。
而《爱玛》中的爱玛的缺点就是迷睡优越感,为自大和势力所帐幕,因为她出身于比较富有的家庭,所以对她来说什么都不缺的情况下,她就产生了一种迷失自我的优越感,也因此就乱点鸳鸯谱,毫无顾忌的去伤害她人,差点就给无辜者招来不幸。
对自己的了解不足必然会导致在时任方面的偏差,这是简·奥斯汀的这种思想,但是简·奥斯汀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困境,就是说即便我对现实有了通透的认识,但是并不必然会带来希望,女性她是作为婚恋当中的被动方,有时只能向生存屈服,这也是简·奥斯汀本人的真实写照,所以在她的小说当中,很多女性的生活前景都只有糟和更糟两种样式,她必须要选择一个很多人说简·奥斯汀的一生再怎么研究婚姻,她也没有把自己嫁出去,无疑她也是一个剩女。
那么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来读她的书,了解她的故事?我在想其实这就是文艺作品的可贵之处,它不能改变生活的现状,但是她却给予你希望,给予你生存的勇气,并通过自我努力来创造美的人生。
就算天生缺乏种种优势,我们也可以通过后天习得一二,就算没有幸福的生活,我们也可以拥有向往幸福的权利和自由。贾斯丁将自己的梦想寄托于笔下的人物,这些活生生的面孔看清生活,懂得生活,进而更好地享受生活,或者更好的忍耐生活。她在现实的一次次打击下,艰难地领悟到女人要拥有的独立和自由,不能寄希望于男人,必须让自己有能力赚钱,只有经济自由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
这对于一代一代在婚恋问题上迷茫的女性读者来说,简·奥斯汀的一句话最应该被牢记,不在任何东西面前失去自我,哪怕是教条,哪怕是别人的目光,哪怕是爱情,通过简·奥斯汀的故事,我们目睹了作为有独立思想又才华卓绝的女性,是如何在社会的束缚下为自由而战,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她用故事告诉了一代代女性成为你所希望的改变。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同感!
能不能别老是“哈”,听着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