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精制版22】乔尔·卡布里塔:《南非的班图先知》| 学为术用:一部改变了南非当代史的学术著作

【中文精制版22】乔尔·卡布里塔:《南非的班图先知》| 学为术用:一部改变了南非当代史的学术著作

00:00
24:50

一共是100集中文,100集英文,100集翻译节目
每周更新一集中文精制,一集英语原声,一集英文翻译,已经买过就可以永久收听


中文文稿 

你好,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请到了斯坦福大学的乔尔·卡布里塔教授,来为我们介绍一本改变了南非政治和宗教进程的学术著作。这本书就是《南非的班图先知》。



南非独立基督教简史


我叫乔尔·卡布里塔,我在斯坦福大学教历史。我研究的领域是19、20世纪的南非史,其中,我对南非的基督教历史尤其感兴趣。


我们今天讨论的书,《南非的班图先知》,它首先是一部关于南非宗教历史和种族历史的严肃学术著作。但有趣的是,这部原本只会在学术象牙塔内部产生影响的书,却因为它出版面世的时机契合了南非种族隔离政策施行的历史背景,而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了南非现当代宗教和政治发展的进程。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本特·桑科勒,他是一位瑞典历史学家,同时也是路德教会的传教士。桑科勒出生于1908年,祖上是瑞典贵族。他的妻子是一位南非女子,他们在瑞典相识并成婚。1937年,二人动身前往南非。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桑科勒在南非担任传教士,随后又在非洲东部继续传教。在此期间他从事着牧师和宗教教育工作,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祖鲁语,这是南非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同时,桑科勒开始对非洲的独立教会运动进行田野调查,他的调查成果,便是1948年写成的《南非的班图先知》一书。第二年,他回到了瑞典,在乌普萨拉大学作为一位学者兼传教学家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书名中的“班图”一词,在非洲许多土著语言中就是“人”的意思, 它可以泛指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的非洲族裔原住民。19世纪50年代,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姆·布里克首次使用了这个词来指代这些原住民,并推广了这种说法。到了20世纪初,这个词已经取代了“土著”一词,成为了对非洲黑人的代称。


那么,书名里的“班图先知”指的是什么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对南非的基督教发展史做一个简短的介绍。


今天,近百分之八十的南非人信仰的是基督教。然而,在十七世纪大量欧洲殖民者来到非洲之前,在南非,很多土著信奉的都是传统的非洲本土宗教。1652年,荷兰航海家赞·范里贝克奉荷兰东印度公司之命前往印度,途中经过开普敦,就此开启了欧洲人在南非的殖民史。


从此以后,基督教便在南非宗教信仰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人占领了好望角,来自英国、苏格兰、法国、荷兰和美国的多个基督教教派都以此为据点,进一步推进基督教在南非的传播。到了19世纪中叶,这些林林总总的欧美基督教教派,有不少都已经在南非建立了支部,在非洲原住民中发展了大量的基督教信众。


然而,基督教在南非开枝散叶的同时,也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那些原先信奉非洲本土宗教、后来皈依了基督教的非洲原住民,也就是基督教“班图”们,他们有时候会在新旧信仰中挣扎,无法调和二者之间的差异甚至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逐渐从由欧洲传教士主持的母教会分离出去,自行成立了由非洲人独立发起的黑人基督教会。桑科勒在书中把这一运动称为“班图独立教会运动”,而书名中的“班图先知”,指的就是这些班图独立教会的土著领袖。


而这正是瑞典历史学家桑科勒这本书《南非的班图先知》所要探讨的主题。


这是第一本研究非洲独立教会运动的书。可以想象,大多数欧洲白人传教士都会对班图人的这一做法感到不安和怀疑。非洲独立教会运动甚至还在传教士中引起了骚动和恐慌:这些土著皈依者竟然离开了他们的怀抱,选择自立门户。


桑科勒本人对白人传教士当中普遍存在的这种疑惧甚至恐慌的情绪并不陌生,因为他本人同样也是一位传教士。但与此同时,桑科勒还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学者,一位能够从传统民族志研究视角观察和分析各种现象的人类学家。


作为第一位对非洲独立教会进行学术研究的传教士,桑科勒想要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他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现状,促使了这些班图基督徒下定决心脱离白人的传统教会、去争取宗教独立和自主?因此,他采用了专业的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试图理清班图独立教会运动背后更大的社会背景。


这些独立教会数量庞大,它们出现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些教会是因为政治和历史原因而从母教会中分裂出去的,但更多的时候的是出于文化上的原因。很多非洲人试图将新的基督教信仰与传统的非洲世界观相融合,而这个融合同化的过程,其结果,不是他们改变了原来的母教会,而往往是他们从母教会中分离、自立门户成为独立的教会。


这是非洲土著们的一种有意的尝试:他们想要打造一种更本土化的、属于非洲的基督教。他们所改造的母教会包括了很多20世纪初传到南非的基督教教派,比如五旬节派、福音派等信奉信仰治疗的教派。 所谓的“信仰治疗”,指的是基督教神学中的一种思想,他们强调宗教给予人的慰藉,不单是灵魂层面的精神救赎,也包括身体层面的健康治疗。他们相信精神上的得救与身体上的得救密不可分


五旬节派就是这样一个教派。这个教派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他们的传教士在1895年前后抵达南非。五旬节派与其它基督教教派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相信,在接受了上帝的圣灵之后,人就能获得某种特异功能,比如给人治病的能力。而且这种施救过程常常是通过歌舞表演来完成的。


五旬节派的这种略显怪异的信仰在基督教内部从来不是主流,但它对“治病”的强调却与许多非洲本土信仰不谋而合。这些本土宗教往往非常重视预言、鬼神、驱邪、魔法,而且也会从非洲传统医学中吸纳借鉴治疗手段。


因此,五旬节派刚传到南非时,就吸引了不少班图皈依者。20世纪初,有成千上万的非洲人都相信五旬节派关于信仰治病的说法。但不久之后人们就发现,五旬节派提供的关于“疗愈身心”的教义,并不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于是,非洲人决定自创一个教会,给人们提供更具说服力的信仰治疗的教义。1932年,一批皈依的非洲人离开了美国传教士主持的五旬节派母教会,创立了新的、由非洲人领导和组成的五旬节派教会。


我们需要记住的是,这次黑人从白人教会分离出去的事件,并不只是一场有关独立的政治运动。它也是一次基督教运动。这些建立独立教会的非洲土著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神学问题、关心救赎,也关心人的身体健康。他们想搞清楚疾病与宗教救赎究竟是如何相关联的。


此外,非洲土著还陆陆续续地创立了很多新的独立教会,包括锡安基督教会和拿撒勒浸信会。《南非的班图先知》一书讨论的就是这些各式各样的非洲独立教会的信仰、活动和历史。


这本书用英语写成,桑科勒最初预想的读者,是欧洲学界、以及对非洲宗教史有兴趣的白人。就这个愿望而言,这本书完美地实现了它的预期。


这本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广为流传,成为了关于非洲基督教史最负盛名的权威著作之一。直到今天,它依然是这个领域的名著,是世界各个大学宗教课、历史课、以及人类学课的必读书目。


我本人的研究也是围绕着这些独立教会展开的,因此,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手资料。然而,我越是研究这些资料,就越是对桑科勒这本学术著作本身的故事感到着迷。


一方面,这本书的确如桑科勒所愿,在学术界内部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而另一方面,在象牙塔之外,这本书也开始了它奇异的生命旅程。它以一种令作者意想不到的方式在学界外传播,意外地获得了另一个读者群的接受。这个意外出现的读者群,就是非洲教会的领袖和牧师们。



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与“被利用”的学术著作


要充分估量桑科勒这本书在现实层面上的影响,就必须把它放置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历史中去看。


桑科勒这本书作于1948年。这一年,正是南非开始正式实施种族隔离制度(Apartheid)的年份。之后不久通过的《人口登记法》,又进一步将南非人口划为三大类,分别是白人、有色人种和黑人,随后又加入了印度人作为第四种类别。白人的地位远远高于非白人。


这些法案的出台,标志着南非长达数个世纪的种族纷争问题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1652年荷兰殖民者在开普敦登陆,到1806年英国殖民者后来居上从荷兰人手中夺取了开普殖民地,再到二十世纪初荷兰后裔建立“南非国民党”、在全国推行白人至上主义,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南非种族问题的核心一直是荷兰人和英国人对殖民霸权的争夺,是白人之间的内斗。


但1948年及随后几年出台的一系列种族隔离政策,则标志着南非种族问题的核心,从白人群体的内部争斗转化为了白人与其它有色人种的对立。


在种族隔离期间,很多地方都标示着“非白人禁止入内”,非白人需要持有通行证才能进入特定地区,跨种族婚姻则成了非法行为。从1960年起,三百五十万黑人被赶出了他们原来的家园,被迫迁移到政府划定的隔离区内居住,甚至还被取消了南非国籍。


在这种情况下,黑人生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区隔和限制,而他们自发创立的这些教会也受到了来自政府的威胁。尤其是到了60年代之后,成千上万的黑人加入了这些由黑人自发领导的宗教组织。他们完全匿名,也不受白人传教士管辖。


我们很容易想象这是对于南非国民党政府来说是多么可怕的潜在威胁:在政府眼中,这些宗教活动一定是某种颠覆性整治活动的幌子;他们把独立教会当做是地下政治组织,想要取缔教会。


正是在这个时候,桑科勒的著作派上了用场。前面提到过,《南非的班图先知》恰恰成书于1948年,那一年,种族隔离制度刚刚开始正式启动。而桑科勒本人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竟然成了这些教会的“护身符”,成了他们争取生存权和合法权益的“官方文书”。


在当时的南非,大概活跃着数千个独立教会。而《班图先知》一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全书最后有四五十页的附录,里面列出了所有这些教会的名字。这是桑科勒在四十年代进行田野调查时编写的一份权威名单。


因此,每当教会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必须要拿出证据证明自己有合法存在的权利时,这些教会领袖——也就是书中所谓的“班图先知”们——就会拿出桑科勒的这本权威著作和它给出的“权威名单”给地方委员和当地的区长看。他们会说:你看,这就是证明。我们是合法的非洲基督教派,我们没有政治意图,也不是在搞颠覆活动。著名的桑科勒教授可以证明这一点,他在书里写到了我们,说我们可以合法存在,也应该享有我们应得的权利和认可。


这是一个宗教团体勉力生存、并努力维护自己生存权的故事。更为重要的是,在种族隔离的背景下,在这样一种高度依赖纸质文件的管理制度下,这本著作以“文本”的形式存在,并且有着实实在在的形体,这对独立教会的维权行动来说至关重要。


在当时的南非,奉行种族隔离制度的政府只承认官方文件和纸质证明。想参加任何活动、去任何地方都需要获得相关的身份证明和许可,遇到质疑你身份的政府官员,你还必须随时出示这些证明。对文书的高度依赖,是南非政府管理黑人生活、约束黑人自由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可以说桑科勒笔下的这些黑人基督徒是在以政策为武器来对抗政策本身。他们仿佛在说,“你们不是想要身份证明吗?看,这本书就是我们的身份证明。” 换言之,他们是巧妙地以彼之道还治彼身,让政府哑口无言。


就这样,这本书出人意料地成为了证明班图独立教会合法身份的“官方文书”。但或许更出人意料的是,黑人教会的对立面、奉行种族主义的南非白人政府,也在这部著作中看到了可资利用的价值。


我曾经去查阅过种族隔离时期的政府档案。在这些档案中,南非国民党的荷兰官员将这本书称为指南,说这是帮助他们了解非洲本土基督教的最佳教科书。推行种族隔离的南非政府甚至为非洲牧师开办了官办神学培训机构,用国家认可的方式教授他们神学知识。而这本书就是他们的官方教科书之一。


还有一点必须提及的是,除了对抗双方对于这本书的直接利用之外,桑科勒在写作时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使得这本书在无意中也调停了双方之间的矛盾,让宗教界和官方达成了某种平衡与和解:


或许是出于学术著作的“中立”原则,桑科勒这本书非但没有表现出明确的政治立场,反而有种明显的“去政治化”的倾向。它有意淡化了黑人教会寻求独立的背后的政治意图,只把这些教会描述为关心个体健康的、目的纯粹的宗教组织。也正是因为如此,奉行种族主义政策和白人至上主义的南非政府才乐得将这本书奉为宗教界的权威著作,期待它对黑人的宗教活动做出某种引导,让他们相信宗教就应该只是关于个人身体的治疗,而不是族群的政治诉求。这样一来,就能创造出一种心照不宣的、黑人和白人在种族压迫制度下和谐共处的表象。


在桑科勒的笔下,这些教会是非政治化的,对现实政治毫无兴趣。他讨论独立教会对医疗和健康的关注,而这就像是一剂麻醉剂。换言之,这本书中所呈现的南非社会,并不存在广泛的结构性的痛苦,每一个人的病痛只局限在自己身体中。照这种说法,这些班图教会的确是非政治性的。


这对殖民者和种族隔离政府来说当然是一个好消息,这样他们就能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可以继续对这些宗教组织视而不见。但现实显然不会这么简单。在五旬节教派内,就有一些黑人领袖以宗教活动的名义进行反种族隔离活动。但这并不是桑科勒的兴趣之所在,也不是官方想要看到的。而双方就这样心照不宣地在对这本书的援引中淡化了现实中某些令人不安的因素。


就这样,《南非的班图先知》对博弈双方来说都成了可资利用的权威文本。这不单是因为这本书在学术研究上具有权威性,更是因为它所描述的世界是一个令白人统治者放心的、去政治化的宗教世界。里面的班图先知们只对身体医疗感兴趣,对于颠覆政权毫不关心。


换言之,无论是黑人班图,还是白人官员,这对抗的双方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利用”着这部著作。它时而被白人政府用来压迫黑人,时而又被黑人用作武器、向白人政府争取特权。最后,它还让双方实现了一种表面上的和解。



学术著作的双重生命


这就是《南非的班图先知》的双重生命:它是纯粹的学术著作,但它也在现实层面上微妙而深刻地介入了宗教和政治势力的博弈。


事实上,拥有双重生命的学术著作却并非只有《南非的班图先知》这一种。在卡布里塔教授看来,纯粹的学术著作对象牙塔之外的现实世界产生直接影响,并非偶然现象。尤其是那些研究现当代社会冲突为学术著作,它们经常会吸引到学界以外的读者群。这些非专业的读者总会以令人意外的方式解读或利用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


很多时候,我们人为地把书籍划分成了学术书籍和非学术书籍,把象牙塔里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隔绝开来,把我们写下的文字和我们写作对象所生活的世界一分为二,以为学术著作不会对外面的世界产生影响。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很难预测一本书会获得怎样的读者群,因此,我们的研究总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施展它们的影响,在“非官方”、“非学术”的语境中展开它的第二重生命。


这一现象并不少见。很多关于南非宗教的书都拥有它学术和非学术的双重生命。比如说,我自己写了一本关于南非最大的独立教会的书。当时这个教会正陷入对领导权的争夺之中,他们一共有五个派系,每派都声称自己是真正的领袖。我在书中花了不少笔墨讨论这件事情,我讨论了争端的来龙去脉,以及每个派系是如何产生的。


几年前,当我在网上搜东西时,我发现自己书中的内容被大段大段地摘录了下来,作为其中一派的论据,加入到了这场网络论战之中。他们读到了我的材料,又反过头来在这场争端中使用了我的论述。


这对我来说是始料未及的。然而,不仅我的著作如此,我同事所写的不少有关南非的书也碰到了同样的情况。这些书拥有复杂的读者群体,这些读者可能在观点和立场上彼此对立,但他们会用同一本学术著作为自己辩护。其实不光 是学术著作,就连学者们自己,比如我本人,都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牵扯进研究对象的生活中。


和卡布里塔教授一样,瑞典历史学家桑科勒当年写《南非的班图先知》时,也绝对没想到自己的著作会被故事中对立的双方以如此现实的方式加以利用。他的学术著作在象牙塔外的世界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客观效果上来说,多亏了桑科勒这本书,南非的班图独立教会才能继续存在下去;奉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政府也得以对这些教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一切后续对话、交流,都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发生的。


在所有学术著作中,我们很难找到另一本书能够像《南非的班图先知》一样,在现实世界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是一部具有双重生命的学术著作。它打通了象牙塔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屏障,让学术取材于现实,又重新回归现实、影响现实。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制作播出。本节目中文版由哈佛大学博士 白贲 撰稿、编译,由郝志录制,魔嘉天娱制作。英文版由Galen Beebe、Zachary Davis制作。

感谢收听,我们下集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楼超权

    这些书选择的不行。

    Xpy_ 回复 @楼超权: 我觉得挺好,了解未知。

  • 紫影3

    太喜欢了,学习到自己完全不了解的知识。感谢🙏

  • 18907548xuj

    有些门槛,却能聚一些爱知,好奇的人群

  • Melody_zza

    又更新了,太高兴了

    维琪没有强迫症 回复 @Melody_zza: 谢谢支持~

  • 灰衣配以伏特加

    不常见才可以拓展知识边界啊

  • 朱青_q9

    介绍的书一部比一部冷门……

  • Solvayboy

    感谢,收获很多,谢谢主播与教授的倾力付出了

  • 1380820itdg

    听不到以前的了?

    维琪没有强迫症 回复 @1380820itdg: 购买后可以永久收听哦,您可以刷新看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