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28期:李兰娟返杭,丈夫撑伞接机:这对院士夫妻,让我看到了爱情最美的样子

2020-828期:李兰娟返杭,丈夫撑伞接机:这对院士夫妻,让我看到了爱情最美的样子

00:00
20:21




“希望四月武汉樱花烂漫时,它不再封城,像往年那样,千千万万人在树下看樱花,樱花在树上看千千万万的人。”


曾经的美好愿景,如今即将成为可期的现实。


近日,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从4月8日零时起,武汉将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


这也意味着历经为期两个多月的“封城”,被称作“九省通衢”的武汉将重新恢复四通八达、烟火阜盛的状态。

“原来国泰民安,就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而驰援武汉已近两个月的李兰娟院士,也在3月31日结束了在武汉的工作,返回杭州。




李兰娟院士返杭


这无比漫长的两个月,是从肃冬到春天的跨度,是生与死的淬炼与考验。


“目前来看,我们圆满完成了任务。


这次,我亲自参加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这个经历我终身难忘。”




白衣执甲,英雄凯旋。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中,她是敢挑重任的国士,更是一身肝胆的勇士。


有人这样评价李兰娟:


“一个73岁的老人,为了与病毒赛跑,披肝沥胆,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将14亿国人挡在身后。”


但当李兰娟率援鄂医疗队从武汉返杭,她最令人动容的一个身份,不是万众拥戴的英雄,而是被翘首企盼的妻子。


4月的杭州,草长莺飞,春雨潇潇。


当李兰娟走下飞机的舷梯,被欢迎的人群热烈地簇拥时,早已等候多时的郑树森院士打着伞穿过人海,走到妻子面前,紧紧握住了妻子的手。


郑树森院士来机场接机,并未事先通知妻子:“要给她一个惊喜!”


两个月的分别,不仅仅是对千里之外的亲人的思念,更是对年逾古稀的妻子冒着生命危险,奋战一线、日夜忧劳的担心与挂念。


当武汉“解封”的消息传来,尤其是得知妻子圆满完成任务,即将回家时,70岁的郑树森院士开心得像个孩子。


当年颠沛流离的杜甫在闻听官军收河南河北时,老泪纵横之余写道: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此役不比昔日景,但劫后余生的人们总是无法按捺悲欣交集的心情。

“一想到马上就能见到她,感觉非常高兴和激动。”


一直伫立在雨中,等候妻子归来的郑树森恢复了往日的谈笑风生。


见到丈夫的那一刻,李兰娟的脸上也绽放了久违的笑容。


面对此情此景,有人说:“这对院士夫妻,让我看到了爱情最美的样子。”




2019年除夕夜,李兰娟院士在奔赴武汉抗疫一线前夕,一向低调的她秀了一次恩爱。


她拍下丈夫在厨房做饭的忙碌背影,罕见地发在朋友圈。


“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了,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刀。”




郑树森院士,曾被称作中国外科最好用的一把刀。


在除夕那天,用他成功做过无数台手术的巧手为即将出征的妻子做了一顿最美味的年夜饭。


因为此前李兰娟已经向国家郑重提出,带队支援武汉。


所以,那顿非同寻常的年夜饭,也是郑树森为妻子准备的践行饭。


一鼎一镬,寻常烟火,但对于经常忙得分身乏术的他们来说,却最为难得。


其实,这已是郑树森院士第三次送妻子上抗疫前线。


“非典”那年,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率先在全省拉响警报,由于判断准确,行动迅速,措施得力。


让一场稍有疏忽或怠慢便可能导致大规模扩散的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为浙江省创造了“零严重后遗症”、无医务人员感染、无二代感染的“非典奇迹”。


17年后,当妻子再一次主动请缨出征武汉时,郑树森仍然支持了妻子的决定。


同为医生,他深知,对于传染病学专家而言,妻子的战场在一线。


面对重大疫情的发生,她从来都是义无反顾,亲涉险境。


相知相守的45载春秋里,他们互相的理解与陪伴就是对彼此最长情的告白。




50多年前, 高中毕业后的李兰娟成了乡里的一名“赤脚医生”。


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她踏遍了家乡绍兴的山山水水,翻山越岭,栉风沐雨中,她认识了几十种药材,每一种草药的功效她都铭记于心。


零成本的草药治好了很多村民的病,全村1300多名村民,没有一个不认识她。


由于精湛的业务能力以及良好的口碑,1970年,她被举荐进入浙江医科大学学习。


这所大学,成为李兰娟梦想启航的地方,也是她和郑树森相识相恋的地方。


出生在浙江龙游的郑树森,在儿时上学的路上,会经过一家中药铺。


药铺的院落里经常晒着一些药材,他常常不由自主地在药香的牵引下走进去。


在那间中药铺里,一名老中医一手给病人搭脉,一手用毛笔写方子。


在古朴醇香的中药铺里,他目睹了仙风道骨的老中医创造妙手回春的奇迹,也见证了他救死扶伤的伟大。


成为一名医生的梦想,悄然在郑树森的心中扎下了根。


父亲支持儿子的鸿鹄之志,也教诲他:“要做有道德的医生。”


进入到浙江医科大学后,郑树森认识了蕙质兰心的李兰娟。


1975年5月1日,志同道合的两人喜结连理。


因条件有限,婚礼仪式简朴至极。


新婚燕尔,该是浓情蜜意。


但就在结婚当日,郑树森突然接到电话,得知父亲的身体出现了严重问题,于是和李兰娟星夜兼程回家探望病重的父亲。


由于当时没有直达老家龙游的火车,他们就在金华火车站中转过夜。


结婚40周年纪念日,这对院士夫妻邀请了亲朋好友吃了一顿饭,回想起新婚第一夜,李兰娟大笑着说:


“你们可能想不到,我们的新婚第一夜是怎么过的,我们把铺盖往地上一铺,就这样在火车站度过了新婚第一夜。”


“当时条件虽然艰苦,内心却很甜蜜。”


这记忆犹新的一幕,多年后,不是作为忆苦思甜的参照,而是伉俪情深的佐证。


婚后,两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只争朝夕。


李兰娟的学生曾用“医学狂人”评价这对模范夫妻。


同在一家医院,两人每天八点准时到达医院,深夜一两点钟回家,唯一的交流时间就是从家里到医院的两点一线中。


在别人眼里根本吃不消的工作节奏和强度,他们却甘之如饴。


“早餐是我们俩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顿饭,很多话题都是围绕‘有个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给他器官移植……’


或者是‘下午有个学术报告要发言,我中午飞北京’等展开。”


看似枯燥乏味的专业和日常对话,却成为他们意趣盎然的交流话题。


李银河曾说,在王小波去世之后,她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王小波写给她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之所以一下子就爱上了李银河,是因为他觉得她对他有一种“山呼海啸般的响应”。


这种“山呼海啸般的响应”,该是来自心灵的投契和同频共振。


李兰娟是中国著名传染病专家,她曾带领科研团队,十年磨一剑。


在1996年创立出一套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作为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解决了我国肝炎治疗高病死率的难题;


而郑树森也是我国多器官移植领域的领军性人物,他将先进的技术辐射全国二十余个省市。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长足发展。


 所以,遇到即使采用人工肝技术仍然无法得到有效救治的重度肝衰竭患者,李兰娟会把病人转给郑树森,请他考虑肝移植;


而郑树森在收治一些肝病患者时,也会根据病情推荐他们先去尝试人工肝治疗,“肝移植毕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医者仁心,夫妻俩皆从病人实际出发,竭力甄选出最优治疗方案。


因此,他们的转诊常常让病人觉得幸运之至:


因为“一下子有两位院士给自己看病”,而有的放矢、合理可靠的治疗手段,也使得很多患者得以奇迹般地治愈。


演员陈道明曾说过:

“共修是夫妻关系的最高境界。


夫妻结缘的最大意义不是吃饭穿衣、生儿育女,而是彼此滋养、彼此成就,提升生命的层次。”


郑树森在香港读博的时候,正赶上父亲再一次深染恶疾。


李兰娟怕丈夫牵挂和担心,瞒着他,偷偷跑回老家。


亲自为公公诊治病情,悉心照顾一周后,直到公公彻底康愈,李兰娟才放心离开。


而李兰娟的母亲在90高龄时两次骨折,则是郑树森亲自拍板实施的手术。


深恩于他,亦是厚馈自己。


他们从涓滴成海的绵绵爱意中,汲取生命馨若甜醴的芬芳。


苦,是可以被稀释的,如果爱,足够甘美。


忽而想起那句话,“有些人只是走在一起,不是在一起。”


“在一起”的意义,该是彼此独立,又永远相依的命运共同体,没有貌合神离的隔阂,没有搭伙过日子的将就,更没有今生到此万事休的喟叹。


他们是“与子同袍”的战友,更是患难与共、鹣鲽情深的眷侣。


因为工作太过忙碌,家里的琐事都由李兰娟高龄的母亲一手操持,两个儿子是李兰娟的骄傲,也曾让她的内心充满愧疚:


“当年,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骑着自行车,后座上坐着弟弟,每天接送上学和放学,风雨无阻。


这在当时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线。”


虽然在外人眼里,李兰娟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贤妻良母。


对工作全力以赴的她,根本没有时间去料理家务,但郑树森却从来没有责怪和抱怨过妻子——


予你温暖港湾,亦赠你寥廓天空,没有什么能比爱人的理解和支持更能让她安心去做一名悬壶济世的医者。


夜里无论工作到多晚,郑树森都会等妻子一起回家。


那条归家的路,无数个夜晚的星辰,有幸聆听他们的喁喁私语。


对于丈夫,李兰娟充满了欣赏与钦敬:


“他的手很巧,技术精湛,是外科的一把刀;关键时刻比较有思路,对医院的管理也很放手;


他还很有爱心,因为自己出生清寒,遇到家境贫困的重病患者,他常常自掏腰包,还想尽办法为患者减免医药费……”


“要做有道德的医生,用我最好的年华,最好的技术去挽救患者。”这曾是郑树森院士一直恪守不渝的追求。


80年代以前,外科医生做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率不到20%。


以肝移植为例,经过郑树森院士等专家的不懈努力,存活率提高了近三倍。


他们的爱情不仅滋养了小家,也化成了人间大爱,兼济众生。


2012年,两人一起捐资创立了“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


重点对在医学科研与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进行奖励,培育国际一流的医学科学家。


两年后,为了扶植新秀、奖掖群贤,他们又设立了树兰医学奖。


与基金会殊途同归的一点是,二者皆以促进中国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宗旨。


当他们共同眺望一个方向时,便找到了那片辉映彼此,亦盛德泽世的星空。


舒婷在她的《致橡树》中讴歌过这种相濡以沫,却又比肩而立的爱情: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一棵为橡树,一株为木棉,有遥相致敬的倾慕,也有生死相依的缱绻。


纵使人间再荒唐,我仍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爱情最美的模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nq72q71i96pz79ftv8lb

    苦是可以被稀释的,如果爱足够甘美。

  • 路在脚下_83

    经营一款燃脂瘦身衣,不运动不节食不反弹,央视合作品牌!(一)上班族 :久坐不动的上班族。 (二)吃货族 :管不住嘴的吃货族。 (三)懒人族 :想快速减肥,又想省时省力的懒人族。 (四)反弹族 :减肥多次,屡战屡败的反弹族。 (五)减肥族 :担心副作用的减肥族。 (六)产后族 :产后想安全瘦身的妈妈族。 (七)健身族 : 想保持完美体形的健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