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双城记》黑暗的另一面不是光明,而是更黑暗的深渊

文学|《双城记》黑暗的另一面不是光明,而是更黑暗的深渊

00:00
05:57

“这是最好的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长篇历史小说《双城记》的开篇语。在读这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著作之前,我一度以为它具有强理论性且晦涩难懂的书。在阅读过程才发现,《双城记》的可读性很高,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我持续对小说中的故事走向抱有期待。


打开《双城记》,既能激发读者对当时法国贵族的憎恶和人民所受苦难之同情,也能感受到亲情、爱情、友情之真诚质朴。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将“双城”这个巧妙的设计嵌入其中,它不仅指伦敦和巴黎,更隐喻了事物的双面性。


小说前半部分用大量笔墨描写了贵族对人民的残酷压迫,那是否意味着当革命开始,就会迎来和平美好的生活?不——是比黑暗更黑暗的血腥屠杀。长期被剥削压迫的人民内心早已被仇恨占据。而大革命,则是对这深仇重怨肆无忌惮的发泄。书中对于断头台行刑场的描写非常的讽刺,围观者抱着看戏的心态 欣赏着一场又一场名为“掉脑袋”表演。台上是贵族或平民,有罪或无罪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畴,从手无寸铁的弱者到冷酷凶狠的刽子手,不过一夜之间。


虽然在当时,法国大革命是必然的历史走向,但狄更斯让读者看到,黑暗的另一面并不一定是光明,残暴只能换来更可怕的血腥。


在这场大革命背后,有最良善的情感和最丑恶的人性,有爱情的美好与失意、亲情的奉献与索取、面对仇恨的疯狂报复和神圣的原谅。例如查尔斯和卡顿对露西真挚的爱情,厄弗里蒙地侯爵对农妇可怕的占有;波希小姐对所罗门的亲情奉献和对方的无度索取;马内特医生面对仇恨时的原谅,德发日夫人对查尔斯的报复也让我们看到了面对仇恨,失去人性的可怕。


这是一部在读过之后很久,再想起还会有新收获的小说,每个人都能在书中获得自己的感悟。书中的剧情和作者狄更斯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狄更斯出生于1812年,他的父亲是一名海军总务处的小职员,家里有八个孩子,常年入不敷出。他十岁时,父亲因债务入狱,12岁的小狄更斯在鞋油厂做学徒,贫苦潦倒的阅历丰富了他的文学灵感。18岁时,狄更斯认识了玛丽·彼得奈尔,一个小银行家的女儿,可后来,对方嫁给了一个商人,这段经历映射在小说人物卡顿身上。玛丽在狄更斯的眼中是极尽美好的,因为以玛丽为原型的露西就像一个天使,对所有人抱有仁爱之心。她的耐心温暖了父亲脆弱敏感的心灵;而对丈夫的爱,让她在最危险的时刻 义无反顾来到巴黎,竭尽全力挽救自己的丈夫。


好了,在这里就不再剧透了,希望你在阅读时,会有更多更新的感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