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究竟好在哪里

《春晓》究竟好在哪里

00:00
06:42

原创:襄阳市孟浩然研究会顾问·刘国传

主播:襄阳市孟浩然研究会会长·孟凡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在中国,几乎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人吟诵这首诗。

       小诗并不复杂,它诉说:春夜酣睡,不觉天已破晓。醒来之时,但闻园林里到处啼鸟争喧,满眼之间,尽见勃勃生机。只是忽然想起夜里风雨之声,忧心春花遭遇风雨,不觉叹息“花落知多少”。

       廖廖二十字,无典无奇,情节简单,对仗不公,平白如话。这样的一首小诗,怎么就能流传千古,为历代大家称颂,百姓喜爱,成了传世佳作?许多诗读者诵读《春晓》,直觉音韵和谐,清新宜人,唇齿生香,问起具体好在哪里,又往往抓耳挠腮,道不出所以然。

       《春晓》的妙处,依我看,至少好在三个地方:

       简约清明。全诗一气流转,朴实天然,无一处用典,无一字晦涩,浅显明白如话,像一泓甘泉,清澈到透明。这就是读罢之后清新爽口、余味无尽的原因,孟诗的清新风格也在这二十字中完全体现。

       起伏婉转。在创作方法上,四句诗以“不知、知、知、不知”震荡导出,首句“不知”开篇出题,末句“不知”留白让阅诗者去思考,引发人们的心灵颤动和共鸣。看不到匠心独运的轨迹,看不到铁杵磨针的巧思,一切都像是顺手拈来,随意铺排。

       意象提炼精准。二十个字,将春天最具代表性的春夜、春困、春晓、春风、春雨、春花、春鸟囊括一尽,用提纯的景物表现春日的蓬勃生机和春景春意,盛世少年的春思、春愁,有着单纯明净的美。

       细品这首看似平淡无奇的小诗,不同的人可以看出不同的东西。宋末元初的诗评大家刘辰翁从诗中看到的是“风流闲美”。

       明朝著名学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胡应麟总结的是创作风格:“清新婉约”。

       明末清初双目失明、举世闻名的大诗人唐汝询看到的是顿悟:“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

       近人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中品评出平淡诗作中的神奇:“佳处在人人所常有,唯浩然能道出之。闻风雨而惜落花,不但见诗人情致,且有屈子‘哀众芳之零落’之感也。”

       今人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说:《春晓》“语言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相较而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形象丰满,浓而削繁;清新明快,简而不凡;令人神往,引人沉思;盛中见危,忧而不颓。这些,应该就是这首小诗魅力所在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至乐襄城园刘琴

    感谢老师的讲解

  • 至樂國學韓

    全家一起听,妈妈也说好😁😁👍👍

  • 至乐国学二汽园李老师

    每天都听孟老师讲课

  • 至乐国学幼儿园刘老师

    孟老师博学多识,诠释的很唯美

  • 梦菡HUG

    聆听老师讲课

  • 1552637fpxf

    讲解内容太丰富,谢谢

  • 至乐二汽园陈老师

    耳熟能详的诗,细细品味~

  • 至乐二汽园白雪老师

    重味 小诗魅力所在!

  • 至乐国学杨玉杰

    清新婉约,意韵无穷。

  • 至乐天山雪

    余味未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