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中焦篇
1~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1、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濇,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哺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2、阳明温病,脉浮而促者,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
3、阳明温病,诸证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
4、阳明温病,汗多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宜小承气汤。
5、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先与牛黄丸: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
6、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不瘛瘲,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大承气汤主之。
7、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谓之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
8、阳明温病,实热壅塞为哕者下之,连声哕者中焦。声断续时微时甚者,属下焦。
9、阳明温病,下利谵语,阳明脉实,或滑疾者,小承气汤主之。脉不实者,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10、温病三焦俱急,大热大渴,舌燥,脉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黄,痰涎壅甚,不可单行承气者,承气合小陷胸汤主之。
11、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服增液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汤微和之。
12、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13、下后无汗脉浮者,银翘汤主之。脉浮洪者,虎汤主之。脉洪而芤者,虎加人参汤主之。
14、下后无汗,脉不浮而数,清燥汤主之。
15、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囗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护胃承气汤微和之。脉沉而弱者,增液汤主之。
16、阳明温病,下后二三日,下证复现,脉不甚沉,或沉而无力,止可与增液,不可与承气。
17、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
应下失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
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承气汤主之。
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
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
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