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写的春天诗最佳?意象篇

谁写的春天诗最佳?意象篇

00:00
10:50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孙绍振。

我觉得,写春天的美,用这么多的华彩的意象,毕竟,不是很符合,品位比较高的读者的胃口。我自己的感觉是,把草写得比这些云霞、梅柳更动人的,才更有才气。我们来看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对这首诗,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王立群说,这首诗美,美就美在草,美就美在,草是雨中的草。这种大而化之的评论,一般说,讲了和没有讲一样。但是,我更严格地说,比没有讲更糟糕,因为他扼杀了韩愈的艺术的精妙。

韩愈的诗,“草色遥看近却无”,本来这里的草,太朴素了,没有梅、柳那样鲜明的色彩,何况又是早春的草,还没绿透。在古典诗歌当中,诗人们似乎有一种共识,一种默契,草之美有几种类型,第一种是绿草,很绿,绿得过瘾,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美就美在它的绿上,所以杜审言把草芽都写成新绿。当然,如果不绿,也不是就绝对不可以转化为艺术的美,有的时候,索性彻底地枯黄。第二种美是枯草,枯草有枯草的美,“草枯鹰眼疾”,有一种强悍的精神意味在里面。第三种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管现在多么的枯萎,明年春风一吹,又绿了。这里有哲理,除此以外,好像没什么可欣赏的了。

韩愈却发现了草的第四种美,那就是在枯与绿之间,要绿与不要绿之际,远看是绿的,近看绿却消失了。这样的草,引起心灵上的微妙的触动。在这种关注中,有特别的宝贵的心理变化。

先是为发现了草色,就走近了,走近了,绿草的颜色却不见了,这本该是一种失望,是不是?但是不。相反的,那是一种默默的,独自体悟的欣喜。春天来了,草色绿了,粗粗看,来了,欣喜;细细观察,却好像没有,失落吗?那就不是诗人了,诗人则更喜。这是何等精致的心灵敏感。这和通常的观察是何等的不同!通常人们总是先粗心忽略,后来细细地观察才有所领略。而春草却相反,粗心的发现,细心的消失。这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发现,而且是对自己心灵的发现。

为什么要那么说呢?一般地说,远看比较粗,看不清,是吧?远看一朵花,近看一个疤!远看还不错,挺漂亮的,近看很一般,有时候看女孩子也是这个感觉。人的眼睛竟然这么奇怪,会和通常的经验相反的。这是一种宝贵的体验,让这个非常正统的官员,像李白那样夸张起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一点发现让他太激动了,这一点点草芽,居然比整个首都的,满城雨雾烟柳还要美。应该说,这样微妙的体悟,得到夸张的赞美,心灵更加活跃,比之朱熹的万紫千红,要高出一个层次。王立群在这里暴露了他不懂得中国古典诗歌的精致微妙。

为什么要读古典诗歌呢?一方面看它的文字,它的语言,同时看诗人如何发现自己的心灵,如何体会自己内心微妙的活动,这就叫作审美。观察与体验的联动,引发了读者,包括千年以后,像我们这样的读者,激发了想象,推动了各自的经验和情操,参与春草形象的多元解读。这就叫审美的多元体悟。

不过,我觉得,韩愈毕竟是散文大师,他的诗才,我多少有点保留。这句传唱千古的诗句,好像并不完全是他的独创,他是有所师承的。我的证据是王维的《终南山》,里面有一句话,他写的是“太乙近天都”,这个太乙是山,“连山接海隅”,这个山一直连到海边。“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我说的是“白云回望合”的下联,“青霭入看无”。也就是远远地看过去,山都被白色的云笼罩着,走近了,就入看了,青霭的山色中,什么也没了。

我想,韩愈肯定是读过前辈的这首气魄宏大的名作。不过他用得很活,有某种脱胎换骨的功夫。王维写的是,宏伟气象的森严背景,把连绵的山和云雾结合起来,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而韩愈,却用来表现微观体悟的精致。但是,就整首诗来说,韩愈还是不如王维。人家王维整整一首诗,一气呵成,通体气魄宏大,与大自然混为一体,没有一句自我宣泄。而韩愈显得沉不住气,到了第三四句,就把动人的景象,用明白的议论夸赞一下,这样美好的景色,绝对胜过了皇都充满诗意的烟柳。从诗歌的意蕴来说,似乎还是王维的含蓄蕴藉的诗,比较经得起欣赏。

再一来首不太著名的诗,作者叫刘方平,但他的《月夜》却挺有名,“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更深月色半人家”,月色只有半个人家的院子,是夜深的结果。夜深人静,是吧?“北斗阑干南斗斜”,是天空中的星汉错落,说明地上很黑,什么美景也没有。光这么看,傻傻地看,没劲,是不是?但是,突然另外一种感知唤醒了他,什么感觉?躯体的感觉。“今夜偏知春色暖”,注意到这个“暖”字,天气暖和了,光凭自己躯体感觉,还是不确定是什么原因。再感受一下,“虫声新透绿窗纱”,因为春天的虫子叫起来了,从窗纱里,我听到了,这虫子一叫,意味着春天的的确确已经来了。这诗意在哪里呢?就在从天上的星光错落,地上的半明半暗,夜深,听觉证实了触觉的温暖,这感知的过程就是诗。

光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不够的,情与感是分不开的,情的体悟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里,由视觉、触觉、听觉的联动,默默地运行,这一切不是表层的,而是隐性的。要有点聪明,才能够从感性的知觉,转化为逻辑的语言。

中国古典诗歌的春天太丰富了。春月,春雨,春风,春宵,春草,春柳,春雪,春夜,春江,春酒,春台,春雷,春心……每一种春天的景象,都被诗人关顾过了。用俄国诗人好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像每一片叶子都被诗人写过了,根本就不想留下来什么,来让后来者展示一下才华。这个刘方平,被逼得好像是没办法了,居然想象到,让虫子来通知他春天来了,向他解释,为什么阁下感到天气暖和了。

每一个诗人实际上都在无声地竞赛,谁能在春天这个母题上创造出别人没有说过的,别人没有那么精巧的,没有达到的深度,就会千年不朽。哪怕他死了化成灰了,但他的诗,还活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谙籁爨纛碝磩覭髳綮捩

    多情却被无情恼, 今夜还如昨夜长。

  • 盛唐七五绝

    这音乐也是绝了,它如此精致地引领咱进入古典的诗国……

  • 1397662fxab

    偶然听孙教授讲古诗,受益,增知。请问有书吗

  • 张好古东

    孙老师有一本书《月迷津渡》,建议读一读!

  • 梧桐夜雨_xm

    讲诗词最好的一位老师

  • 利为_jr

    我也想要买孙教授的书学习,请高手指教

  • 利为_jr

    孙教练课讲得非常好,讲课的内容在孙教授的哪本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