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别因缘
现在文当第二,“教起因缘”。前边是个总的因缘,是按着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为众生而说法,来教化众生,约着佛所说法之一代时教大概而说的。若按着本经,就是这一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各别的因缘来讲,又分出来六个科目。这六种的因缘:(一)恃多闻,忽定力。(二)警狂慧,护邪思。(三)指真心,显根性。(四)示性定,劝实证。(五)销倒想,除细惑。(六)明二门,利今后
(一)恃多闻,忽定力
恃,就是“有所仗恃”;仗恃什么呢?仗恃多闻。多闻,就是读书读得也多,知道事情也多。好像阿难尊者就是有多闻的这种能力,他跟着佛几十年,佛每一个法会所说的法,他都能记住,一听见之后,就永远不忘的;他那个记忆力是非常之好的,这就叫“多闻”。又所谓“博闻强记”,博就是“广博”,强记就是“不用勉强就记住了”。阿难尊者所记得的,不需要勉强,他自自然然就记住了。你如果博闻,就是看的书很多很多的;强记,你用一点心力,把书上所说的道理都记住,这叫“博闻强记”。
那么记的道理多了,就有所仗恃了。什么叫“有所恃”呢?就是:“你看我,哼,比你们知道的东西都多!”“我啊,学的东西也多,科学、哲学、文学,所有的这些个博士学位,我都得到了!你看我,有一百多个博士学位在我一个人身上!”你看,他就有了仗恃了!这就叫“恃多闻”。
忽,就是“忽略了、不注意了”,就是认为这个事情不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呢?定力。他认为这个定力:“那不要紧的!我知道的东西多了,我有智慧就得了!定力?那没有关系,由定发慧,我已经有慧了!”所以他把定力就忘了,好像阿难尊者似的。这部经,就是为阿难尊者说的。怎么是为阿难尊者说的呢?就是说阿难尊者没有定力。为什么他没有定力呢?他就在平时不用功,专门去写字、看书、读书,不打坐,不参禅;人家去坐禅,或者他就去看书──就这样子,他忽略这个定力了。
我们现在这个暑假班,这才是妙不可言呢!又打坐、又听经。打坐就是实行,听经这就是解,就是要明白,这是“解行并进,行解相应”。明白了,然后就去做、去修行用功;用功,就会开悟的。我希望在这一个暑假班的期间,最低限度,也要有十个人以上开悟,那才满我的愿了。如果只有一、两个人,我觉得我这个时间的代价还不够!
所以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要郑重其事地把这个功夫抓住了,也不要恃多闻,也不要忽定力。我们既重定力,又重多闻;多闻我们也学,定力我们也学。这是“双管齐下”,我们双料地用功,这是不可思议的一种殊胜的境界,所以这一个法会是难遭难遇的。你们每一个人如果开悟了,你们也没有白辛苦,我也没有白辛苦,我们都皆大欢喜。所以我叫你们每一个人,天天要写出你们的 summary(摘要)给我,你坐禅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境界,写出来告诉我;你听经觉得有什么感想,也写出来告诉我;并且所听的道理,都要把它记录下来,要这样子。
这个法会是非常稀有的,我们能在这个末法时代,这么样勇猛精进,一早就这么早起身,晚间这么晚睡觉,这就是精进来学习佛法,这就是既不恃多闻,又不忽定力。这也学多闻,也修定力,是难得的一个机会。
这一部经,就是为阿难尊者而说〈楞严咒〉,去救阿难尊者的。为什么救阿难尊者呢?就因为阿难尊者一向就专门注重学习文字般若,而不修习实相的般若。他注重文字般若,以为就可以成佛、可以开悟了。他又有一种仗恃,仗恃什么呢?他想他是佛的一个堂兄弟,佛既然成佛了,那么一定会帮他忙,令他也就成佛了,所以他修不修,都没有什么问题。他有这种的思想,所以对定力就忽略了,就不打坐、不参禅、不用功,专门习学文字的般若;这样子一来,他把光阴就错过了很多。
有一天,他自己一个人出去乞食;乞食,就是拿着一个钵到每一家去化缘,去化钵饭回来吃。那么他一个人出去,就碰到一位摩登伽女。这摩登伽女,现在差不离(八九不离十)地说:“啊,那个人真摩登啊!”这位摩登伽女的母亲是一个黄发外道,她修持外道法。这种外道,也有他的咒术,他这种法力也很灵的。
这位摩登伽女一看见阿难尊者,因为阿难尊者相貌生得特别圆满、特别好看、特别俊美,她就欢喜阿难尊者了。但是欢喜阿难尊者,她没有办法得到阿难尊者,于是就和她母亲讲:“你啊,一定要把阿难给我拿来和我结婚!不然的话,我就不活了!”她母亲最爱惜这个女儿,所以就用先梵天咒──外道的一种咒术;一念,这个咒的力量就把阿难尊者给迷住了!怎么叫“迷住”?阿难尊者就不由自主了,没有定力的关系,所以就跟着这个咒跑到她家里去,就要破戒了。这是破什么戒呢?“杀、盗、淫、妄、酒”这五戒,他将要破这淫戒了!
这时候,佛知道了。我相信佛也就因为和阿难尊者是堂兄弟的关系,一看自己的兄弟有难了,所以就赶快说〈楞严咒〉。说〈楞严咒〉,就破了黄发外道的先梵天咒;以这个咒力,来把阿难尊者这种迷惘给醒过来。阿难尊者也好像喝醉酒了,又好像吃麻药,什么也都不知道了;这回一念这个咒,阿难尊者就明白过来了。明白,一看,自己怎么跑到这个地方来了?于是阿难尊者就回来了。回来,向佛就痛哭流涕,说:“我啊,一向多闻,未全道力啊!”我从来就是欢喜多闻,所以未全道力;道力,就是“定力”。我没有定力,请佛告诉我,十方诸佛怎么样修行,才能得到这个定力?所以这部经的因缘,就是阿难尊者先恃多闻而忽定力,佛就破他这种的迷,把阿难尊者救回来,然后说《楞严经》。阿难尊者由这一次,才发心修定,所以这是第一种因缘。
(二)警狂慧,护邪思
警,就是“警戒、警告”。警告什么呢?警告有狂慧的人。怎么叫“狂慧”呢?这人生来很聪明的,有天聪;有天聪可是有天聪,但是他不务正途,专门去想那些个不正当的事情。他以他这种的智慧,去做害人的事情,这叫“邪思”。他有邪思,还掩护他这个邪思,还要护短,认为他这种邪的思想是正确的。所以这部经,是警告有狂慧的这种人,他护持自己这个不正当思想。护邪思,就是这个有狂慧的人护短,他这个邪思,自己认为不是邪思,说:“我是正当的。”这世界有很多人,聪明是很聪明,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就尽做一些糊涂事。讲到这儿,想起来几句格言:
聪明乃是阴骘助 阴骘引入聪明路
不行阴骘使聪明 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乃是阴骘助”,为什么有聪明呢?因为你在前生有德行,所以今生就聪明;或者在前生你读的书多,或者念的佛经多,今生就聪明了。“阴骘引入聪明路”,你为什么有聪明呢?就因为你做过很多好事、很多善事。阴骘,就是人所看不见的好事,你做出来的好事,还不叫人知道。不是说,做一件什么好事,就要鸣锣击鼓,又登报纸,或者在广播电台去广播,在radio(收音机)也发表,甚至于在传真上也去表演一下,说:“啊,某某人现在做了好事了!”这个不叫“阴骘”,只可以说做了好事。阴骘是人所不知道的,你做了好事,还没有人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善事。所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你做善事、做好事,你欢喜人知道,说:“喔,我现在对大家发表,我某某做了好事了。”这不是真善。为什么?这是个名,你贪这个善的名,不是真正想做这个善,所以说这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你做的恶事怕人知道,这是一个最大的恶。
那么说“阴骘引入聪明路”,你“不行阴骘使聪明”,现在因为你聪明,你不做好事、不做善事了,专门就用你这个小聪明、小智小慧。可是这不是真聪明,这是小智小慧,你把这个本忘了,“聪明反被聪明误”,你这样子一来,怎么样呀?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好像中国三国时代有一位曹操,他何尝不聪明呢?有句话说:“曹公奸似鬼,尧帝智如神。”曹操像鬼那么奸,鬼奸到什么程度呢?你看那鬼尽在晚间出现,白天他不出来;而中国有帝尧,帝尧那个智慧,就像神仙似的。所以,在你们美国,有的人说哪个人有智慧,就是神仙了。Joe Miller 常常对大家讲,说:“这个Abbot(方丈)就是 God,就是神仙。”其实我不愿意做神仙,当神仙没有什么大意思。他以为这样子是在赞叹我,我认为这样是毁谤我;因为这个神,你不要把他看得太高了,在佛教里头,神是很小的,天上的神都要拥护三宝,都要护持佛、护持法、护持僧的,他只可以做佛教一个护法。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可是大恶者回头,就是大善;大善士若堕落,大恶一般。做大恶的人知道觉悟了,说:“我现在要改恶向善了。”这是个大善人。为什么?他能勇于改过,这是大的善人。大善士若堕落,大恶一般;你平时做善事,做来做去,你觉得也没有什么感应:“啊,我做恶去了!”尽害人、欺骗人,做种种对人不利的事情,这是一个大恶。为什么?你明知故犯!你明知道这个事情是不对的,为什么你还要去做?所以这变成大恶了。
有狂慧的人,就会做颠倒的事情,做不正当的事情,但是他自认为是对的;甚至于他杀人了,他说:“这个人我若不杀他,或者他会杀人呢!所以我把他杀了,他就不杀人了嘛!”你说这个道理讲得对不对?这个人根本就不会杀人的,可是他说我若杀了他,他才不会杀人的,所以我要把他杀了。这种的见解,就叫“狂”,这就叫“邪思”。根本是他不满意这个人,于是他把这个人杀了。他犯法了,到那儿他用辩护律师说:“为什么我杀他啊?我就怕他杀人哪!”好像现在杀罗勃.甘迺迪的这个人说:“我为什么打死他?我怕他做总统,把我们美国人都给杀了,所以我要杀了他!”你说这种思想是对?是不对?所以这就叫“狂慧”。本来他不对的,他讲出来一个道理,这就叫“邪思”。
“警狂慧,护邪思”这一句文,你不要误会了。警,是警告有狂慧的这个人。护邪思这个“护”,不是说我帮助他这个邪思,我来拥护他这个邪思,我赞叹他这个邪思,不是的。这是说这个有狂慧的人,他自己掩护他的邪思,自己给自己辩理,就是拿不是当理讲;本来他不对的,他编出个理由来,结果你也没办法。法官一听:“他讲得有道理!”所以他本来应该偿命,结果把官司打赢了;这就叫有一种狂慧,护持他这个邪思。这部经上,就是警告这种人:不要护自己的邪思,要改过自新,不要以为自己是对的。好像世间有很多聪明人,他所做的事情都不正当,这都叫“狂慧”。所以这部经,也就是纠正有狂慧的这种人,要走正路,要回到正当的思想上,不要跑到邪的思想上去。
(三)指真心,显根性
这《楞严经》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一部经。直指人的什么心呢?直指人的真心。人的真心是什么样子呢?人的真心你看不见的。说:“我有一个心,我看得见的。”你看得见你那个心,是什么样子啊?说:“在我身体里头,像一个倒挂莲花那个样子,我知道我有这个心。”那个不是你的真心,那个只是你一个肉团心。这个肉团心,并不会有什么作用,不过维持你这个生命生存而已,它并不是能支配你,能令你真正知道一切的心。为什么?如果这个心是你的真心,你人死了,这个心也不会没有啊!你这个人还在这个地方,这个心还在你的身里头,为什么它就不能支配你了?这是很明显的,这个肉团心不是你的真心。
真心,也就是你本有的佛性,所以要显出你的根性来。本有的佛性在什么地方?就在你自己那里;不在身外边,也不在身里边,也不在中间。你等到经的正文上,就明白这种道理了,那里说得很详细。所以“十番显见”,显出见性;这个“见性”,才是你的真心。这一部经的经文,正是在讲这个“见性”;所以这部经的因缘,也就是要指明我们每一个人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我们的心是不去不来、不动不变的,它没有变化,所以这才是一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是说那个本体是没有染污的。所以这是指示出来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本有的真心,而显出这个根性,这是第三种的因缘。
(四)示性定,劝实证
修定的法门有很多种,就是外道也有他修的定;不过这个定里边,差之丝毫,就谬之千里,所以必须要修正定,而不要修邪定。小乘所修的定不究竟,外道所修的定是一种邪定,而不是正定;因为他不是正定,就是修到什么时候,也不能成圣果的。为什么说他不能成圣果呢?因为他这个定不是“性定”,而是一种邪定。什么又叫“性定”呢?我有这么两句话,很重要的,你们每一个人应该把它写下来:
性定魔伏朝朝乐 妄念不起处处安
为什么我们人修行有魔障、有业障发现?就因为我们性还没有定呢!性如果定了,什么魔都会降伏了。你为什么不能降伏一切的魔呢?就因为你性没有定,魔就不伏了。 讲起魔,有好多种。在本经的文里边讲有“五十种阴魔”,其实魔多得很!很多很多种,有天魔、地魔、人魔、鬼魔、妖魔。天魔,是天上的魔王,他来恼乱你的禅定;地魔,是在地上所居住的魔,他来恼乱;又有人魔、鬼魔,也来恼乱你的禅定;又有妖魔──说“妖魔鬼怪”,这种魔也来恼乱你的禅定。
为什么这些个魔要恼乱你的禅定呢?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在没有成佛、没有信佛以前,和所有的魔王是一家人,互为眷属。你现在想要和他分家了,你要修禅定以了生死、脱轮回,因为他对你有一种爱念,舍不得叫你走,因此就来恼乱你的精神,恼乱你的禅定。因此,你若没有定力,就会被这个魔境界转,就跟着魔跑了;你若有定力,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就不会跟着魔跑。你如如不动,这就是个定力;了了常明,这就是个慧力──智慧力。你能有定、慧的力量,什么魔也都魔不动你;你若没有定力、没有慧力,就会跟着魔跑了。跑到什么地方去呢?跑到魔的家乡去做魔子魔孙,辗转不已,所以这是很危险的。
外道修习定力,他不知道这个性定,而从末梢上着手,在这个假躯壳上用功夫。头一样,他认他这个“识”──心意识做他的真心,他以为这个识就是真心,所以就弄错了;就算修道上有一点寂灭的境界,也都是不实在的。这就好像用一块石头把草压上,草虽然暂时不生出来,但如果石头一搬开,草还是一样生出来。他硬用一种强制的方法,令他这个妄想不起,这不是彻底的办法,所以就不能了生死;他没有把妄想的根给截断了,所以生死就不能了。
在禅宗里头,说:“念佛是谁?”参悟这个话头;话头,就是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找这个“谁”字,这是彻底把妄想的根给刨出去了!所以你有一天就会豁然开悟、豁然贯通了;豁然开悟之后,你才知道你的鼻孔是冲上、还是冲下。现在你不知道你的鼻孔是冲上、是冲下;你如果知道鼻孔是冲上、冲下的,那就有办法了!那么鼻孔是冲上、冲下?这个问题,要等到你开悟才能知道。
可是在当时,印度有一些个外道,他不讲开悟,他学什么呢?学牛、学狗。为什么学牛、学狗呢?因为有个外道,有一回在定中看见一头牛生天了,他说:“喔,这牛都生天了,我要学牛那个样子!”于是就牛不吃的东西,他也不吃,学牛吃草,又学着牛睡觉,也在外边牛棚里住。在那儿住,当然也就学牛那种睡觉的样子;睡不着,就修一点定,结果他也不成功,这也是一种邪定。
又有的外道,他或者做梦,梦见有狗生到天上去了,于是他说:“这狗可以生天,我学狗吧!”于是他就学狗守门口,也学狗吃东西,学狗睡觉,学狗的行动,一切一切都模仿狗,狗不吃的东西,他也不吃;这都是一种修外道法的,结果也不能成功。
又有一个老修行是修外道法,修这个无想定;无想定,就是什么也不想。他以为人会打妄想,他就不打妄想,什么也不想;就在这个地方修修修,修来修去,想生到无想天去。结果呢?生到无想天,然后也是一样堕落的,这都是邪定。
邪定,就是专门修外道法、不彻底的这种法门,不是从根本上入手。你从自性上修自性,这是从根本上入手。你用妄想心来修佛法,修来修去,就好像你煮沙子想它成饭一样,你就是修尘沙劫那么长的时间、那么多的劫亦难脱出轮回,也不能成佛的。所以修行一定要遇到真正的明师,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定力。谈到“真正的定力”,你若想有真正的定力,一定还有魔的。方才不是说有种种的魔吗?这都是外来的魔,还有自心魔;从外边来的魔,容易降伏;从你自心里生出来的魔,那是不容易降伏的。还有一种魔,也是最难降伏的,什么魔呢?病魔。
(五)销倒想,除细惑
什么叫“倒想”呢?倒,就是“颠倒”,不是正确的。说:“你这个人真颠倒!”不是他这个“人”真的颠倒,而是他这个“想”颠倒。所以阿难尊者由摩登伽女那儿回到佛的地方,就向佛顶礼叩头,说:
“妙湛总持不动尊”,总持,就是陀罗尼;不动尊,这是楞严一种定的表现,这个定就叫“不动尊”。“妙湛总持”、“不动尊”合起来,这也就是“佛”,释迦牟尼佛可以称“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就是楞严这个定,这是世间最稀有的。怎么会稀有呢?“销我亿劫颠倒想”,能销除我以前生生世世、无量无边这么久时间的颠倒想。想不正当的事情,这都叫“颠倒想”。究竟什么叫“颠倒想”?我们世间人所想的,都是颠倒想;你尽打妄想,这都叫“颠倒”。这一部《楞严经》的功用可以销我们每一个人这颠倒的妄想,把我们这种微细微细,眼睛所看不见,耳朵所听不见,心里边想不出来的那种疑惑,都销除去。
我们人,在这一念你不觉的时候,就会生出三种细惑。一念,是很短的一个时间,在这很短的时间,就可以生出三种微细的疑惑,就是帮助你有三种的不明白。就好像什么呢?惑,就比方尘土。如果房里边有尘土的话,这一秒钟,很多的尘土就挂到那镜子上。可是挂得少的时候还不怎么觉得,尘挂得多了,这镜子也就没有光了。我们这个细惑,也就和微尘挂在镜子上一样。本来我们自性的大圆镜智好像明镜,可是就因为生出这种细惑,就把明镜给遮住了;遮来遮去,是越遮越厚。所以神秀法师那首偈颂才说: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有的人就说这首偈颂是不对的,我说这首偈颂是对的。为什么?这个身,是菩提的一个种子,就比方菩提树一样;人的心,就好像一个明镜一样。所以他说“时时勤拂拭”,就是叫你常常修行,时时都要修行。“勿使惹尘埃”,你不要叫它挂上尘埃了。所谓“今日擦,明日蹭,擦来擦去如明镜”,你把尘土都擦去,那个明镜光就现出来了,就没有细惑了。所以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也对的;这是在没有开悟以前的人,应该遵守这种的道理。
可是六祖大师就说了: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没有一个菩提树。“明镜亦非台”,那个明镜就是明镜,没有台。“本来无一物”,你本来就没有尘土,你何必又去擦呢?“何处惹尘埃”,什么都没有了,你尘埃又惹到什么地方去呢?所以这首偈颂,是开悟的人所应该知道、遵守的。这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你这一念不生,佛性就现前了,定也就现出来了;你六根忽动,你要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去做主,那就是好像虚空里头生出云彩来,被云遮了。
那么颠倒的妄想销了,细惑也除了,这就很快会成佛果了。可惜我们每一个人不愿意去成佛,而愿意留恋这个五浊恶世,在这个世界流连忘返,染苦为乐,背觉合尘,生死也不了,自己以为还不错呢!以为:“喔,你看我这个人啊!又聪明、又美貌,人人见着我都欢喜;人人不明白的事情,我都明白!”以为不得了了。实际上,就好像镜子上沾了尘,越沾越多、越多越沾,沾得自己一点光明都没有了。现在你觉得聪明,你等着看,再过十世以后,或者变成猪那样愚痴也不一定的。不要不注意我们今生的去处,我们今生要决定我们到什么地方去;认明了路线,认明了去处,那才能有办法呢!
(六)明二门,利今后
二门,就是平等门和方便门:“平等门”就是一种实的法,“方便门”就是权的法。权,就是权变之法,不是实在的。这权变的法是偶尔的,在实法里边行一种权法;这是暂时的法,不是永远的。实法,就是实实在在的法,是永远不会变的。所以法有权法、实法;这个方便法门就是权法,权巧方便。
怎么叫“权法”?我举一个例子:释迦牟尼佛“空拳度子”。有一个小孩子爬到井边,已经就要掉到水里了,那就会淹死的。释迦牟尼佛如果叫他回来,他不会回来,他还是会往前爬的。于是,释迦牟尼佛握了一个空的拳头,说:“我手里头有糖,你快回来!我把这个糖给你!”这小孩子一听说有糖吃,于是就回来了。实际上,佛的手里什么也没有。那这是不是佛打妄语欺骗这个小孩子呢?不是的!因为这小孩子已经要掉到井里边了,如果不用一种吸引他的力量,令他很快就回来,他就会掉到水里,所以用这种空拳。空拳里头,什么也没有,而佛说这个拳里边有糖,这小孩子就回来了。为什么回来?想要吃糖。
那么对一切的众生,也就是用这种法门来教化众生。本来什么也没有,对众生说:“啊,我这儿有宝贝,你到我这儿来,我就有宝贝给你!我这儿有无价的宝珠,又有什么最好的东西。”因为众生都有一种贪心,一听说有好处,就来了;来了,结果还是一种方便法门,这是权巧。权巧方便度众生,这就是用一种方便法门。这第二门,就是方便法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