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听《舞蹈漫谈》节目。这期的原计划是进入汉代的内容,但是在材料的整理过程中,发现其中有一个声音实在是无法忽略也不能忽略。
“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 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秦王嬴政
秦朝统一六国,创造出的数个人类奇迹,又快速的灭亡,就像银河中快速划过的流星,绚烂耀眼,不同的是秦王留下了永恒的珍宝,让后人瞻仰学习,深深的影响到今天。但是很遗憾,对于秦国的舞蹈,我们了解非常少,上学期间上过的《中国古代舞蹈史》,几乎掠过了这个短暂的大秦。秦始皇曾经说过:朕为 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只可惜这个王朝仅仅传到了第二世就灭亡了,非常短暂的十五年时间。在这大家给以看文本的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的疆域图。 秦王在位的短短时间中创造出的伟大艺术是不可不讲解的,让我不能不去联想那个时期的乐大概会是什么的风格?
首先,可能大家应该猜到我要说什么了,那就是——兵马俑。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兵马俑带有极强的写实性,这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似乎是一个意外的大礼,之前我们并没有写实雕塑的基础,在兵马俑之后,写实艺术也就在中国古代艺术上几乎止步,西汉时期还能看到,东汉时期就停止了,这个原因会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思考进入今天的内容。
听众当中如果有舞蹈专业的朋友,或者爱好者,我想对于陈维亚导演创作的《秦王点兵》这个节目不会陌生。那今天我们先来聊聊这个经典的舞蹈作品。这个作品塑造的角色便是“佣”的形象,从跪射俑姿态开始,由慢到快 ,逐渐塑造出秦俑复活的状态。
跪射俑
《秦王点兵》剧照一
《秦王点兵》剧照二
《秦王点兵》剧照三
作品准确的抓住人物形象,这种典型的秦俑形象贯穿始终,他们五指并拢,肘部屈折,具有很强的雕塑感。导演加入了很多技术化动作,有各类高难的翻腾动作,也有以静制动的集体“朝天蹬”,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即符合秦军骁勇善战的形象,又符合传统的审美。随着绛州大鼓铿锵有力的节奏,这一切发生的那么合乎情理,又在意料之外。从编导层面我非常欣赏导演,只用了四个人,来表现如此宏大的场面,而不是今天常见的人海战术。 这种以少胜多,以一顶百,以弱制强的方式,也是我国古代精兵强将的策略。整个舞蹈作品中,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秦军的勇敢、力量、也能感受到一种约束和束缚,这一点在我个人欣赏兵马俑时也在震撼之余,有这样的感受。那么我之后还会对这一点,进行剖析,为什么会让观者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和束缚感”。
接下来,从艺术的角度来聊一聊兵马俑本身。我想秦始皇自己可能并没有将这些秦俑看作为艺术品,但是他的要求一定是高于任何一件在他宫中的艺术品。秦始皇不但想在人世时成为一位战无不胜的始皇,死了之后,也要兵马相伴,大家来看一下,这个大军的配置。三个坑的武士俑约有7000件,战车100辆,战马100匹。陶佣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详细内容音频中展开)
一、写实性,“千人千面”。
二,重心问题。
对比古希腊雕塑的重心处理
我在联想当时秦帝国对于乐的审美应该是怎样?是否同样具有兵马俑那样威严尚武的风格,并具有一种约束感。它一定是不同于楚舞长袖飘飘、细腰欲折的风格。那我们还可以找寻什么足迹呢?那毕竟的2000多年的事,然而伟大的秦王给了后人机会,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收听下一期内容。
陈老师,您演讲中提到的舞台上大多"芭蕾审美″是怎么回事?能否解答哦?
陈冠眉 回复 @听友226113602: 这个问题问得好啊!目前中国古典舞以上身古典舞的"圆"加上下身的芭蕾脚下训练体系完成的, 很多审美都是从芭蕾来,比如高抬腿的控制,这并不符合传统审美。但是为什么我们又能如此接收,我觉得可以做为一期内容来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