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流放海南
海南岛那时是在宋朝统治之下,但是居民则大多是黎人,在北部沿岸有少数汉人。元祐大臣数百个受苦难折磨的,只有他一个人贬谪到此处。
他现年六十岁,难料以后还要流放多久,生还内地之望,甚为渺茫。弟弟子由在往雷州半岛贬谪之处,兄弟二人在雷州相遇了。离别的前夕,兄弟二人及家人在船上过了一夜。这次生离死别,黯然销魂,两人一直愁坐整夜。离别之前,苏东坡写了下面的文句:“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仍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
这次到海南岛,以身体的折磨加之于老年人身上,这才是流放。据苏东坡说,在岛上可以说要什么没有什么。他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但是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却不许他失去人生的快乐。他写信给朋友说:“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忧煎。”
岛上难得好墨,苏东坡自己试制。苏过说制墨时他父亲险些把房子烧掉。苏东坡养成到乡野采药的习惯,并考订药的种类。除去忙这些事之外,他还在儿子的帮助下,整理杂记文稿,成了《东坡志林》。在黄州谪居时,他已经注完《易经》和《论语》,他在海南注完了《尚书》。他还完成了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离开惠州之时,他已经写了一百零九首,最后十五首在海南岛完成的。他要子由给这些诗写一篇序言,在信里说:“然吾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遇赦时,苏轼在海南岛被稽留三年零八天。元符三年,苏轼渡海北上,写下这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21. 归途
哲宗在元符三年正月去世,他弟弟徽宗继位。徽宗还是任用那些人,遵行那些政策。徽宗登基之时,国家之组织已烂,国家之元气已衰。有品有才有德之人,如司马光、欧阳修、范纯仁、吕公著那一代,已是往者已矣。那一代的人才,或已惩处,或已流放,或因病因老而死,或遭谋害而亡。
不过,苏东坡暂时有好运来临。在元符三年前半年,朝廷要由神宗之后,新皇太后摄政。那年四月,所有元祐老臣一律赦罪,虽然她在七月还政于其子,直到次年正月她去世之前,她却始终保有强大的力量保护元祐诸臣。
苏东坡起程北上,在每一个他所经的城市,都受人招待,受人欢迎,大可以称之为胜利归来。到每一个地方都有朋友和仰慕他的人包围着他,引他去游山游庙,请他题字。苏轼游览金山寺时,看到寺中有大画家李公麟所画的苏轼像。苏轼观像有感,题诗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苏东坡决定去颍昌与弟弟结邻而居。但是,那年正月,皇太后不幸逝世,一切情形显示政策又要全复旧观。苏东坡判断恐怕又要有麻烦出现,给子由写了一封长信,把他们不能聚首归咎于天命。他说:“吾其如天何!”
这时,苏东坡在仪真住在船上,等待孩子们前来相接。在六月初三,他可能得了是痢疾。第二天早晨,觉得特别软弱无力,乃停止进食,夜里也不能入睡。之后时而觉得好些,时而觉得软弱疲乏。
到常州之后,他的病还是缠绵不愈,一直没有胃口,一个月光景,始终倒在床上。他预感大去之期已不远。
七月十五日,他的病况恶化,夜里发高烧,第二天早晨牙根出血,觉得身体特别软弱。七月十八日,苏东坡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他嘱咐他们说:子由要给他写墓志铭,他要与妻子王闰之合葬在子由家附近的嵩山山麓。
七月二十八日,他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觉气短。根据风俗,家人要在他鼻尖上放一块棉花,好容易看他的呼吸。这时全家都在屋里。维琳方丈走得靠他很近,向他耳朵里说:“现在,要想来生!”苏东坡轻声说:“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钱世雄这时站在一旁,对苏东坡说:“现在,你最好还是要作如是想。”苏东坡最后的话是:“勉强想就错了。”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儿子迈走上前去请示遗教,但是一言未发,苏东坡便去了,享年六十四岁。
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这颗有趣天真的灵魂。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如余光中所说:出去旅游要和苏东坡一起,不能和李白、杜甫一起,因为李白不负责任,杜甫苦兮兮的,只有苏东坡很有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