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原文
喜马拉雅的小伙伴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全能妈妈的成长计划》。
今天,我要介绍3种针对孩子的训练方法,培养孩子的主动学习习惯。
今天这个主题,听上去太难了!毕竟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嘛。长久以来,让孩子学习的家长和伺机逃脱家长管束、多玩几分钟的孩子就一直是一组对抗势力,拉锯战的最后,孩子往往学也学不好,玩也玩不痛快,双方都不开心。
所以,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一聊用什么方法可以训练孩子主动学习。当然,我们这里说的主动学习,并不是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而是指通过恰当的引导让孩子爱上学习,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乐趣。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我把这个过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我可以、我主动和我在行。接下来,我会具体来讲每一个阶段的训练。
在展开讲具体的阶段之前,我要先说说我比较喜欢的一种训练孩子主动学习的方法,也就是蒙特梭利的教学法。它的创始人是玛丽亚·蒙特梭利,一位意大利的教育家,她的教育方法的精髓就在于让孩子自觉主动、不用家长督促地学习。这样的孩子往往拥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可以独立思考,有较强的自主性。
在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可以被当作教具的,花草树木都可以成为孩子的认知这个世界的工具,这让孩子们可以在环境的引导下自发地去学习,需要家长参与的部分不多,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最终目的——让孩子自主学习。
从被父母督促着学习,到自己主动探索的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内在驱动力向着自主意识转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让孩子们学会察觉到自己的本能,本能就是内在驱动力,是一种无意识的力量。在察觉到之后还可以超越本能,就像是人类进化那样,正视并修改自己的行为,达到拥有自主意识的最终目标。
让孩子爱上学习这件事的首要前提,是得让他觉得学习有意思,学习让人舒服。所以在这里我有一个大前提,就是作为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学习环境。在家里,如果没有专门学习的区域,到处都是电子设备,父母也不爱学习,那么孩子也不会对学习上心,他们会觉得学习只是一项任务,混完就完事儿了。
我之前说过,培养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仪式感,需要准备工作,需要在心底认为“我喜欢”。只有这样,才能把学习催化成为一种十分持久热爱,成为可以唤起孩子激动、渴望、向往的东西。
下面我来说说,我们该在孩子学习之前做好哪些准备:
1. 父母的言传身教
家里要有好的学习气氛。比如可以在早饭的时候看看新闻,平时晚上看书看报,这样孩子天生就会认为学习是一件吸引大人做的事情,出于模仿的天性,孩子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学,这和我在《十个一生》中读《我们仨》的时候,钱媛受到钱钟书、杨绛的影响从小好读一个道理。
2. 独立空间
最好是独立的书房,不是书房自己的房间也可以,甚至是一个独立的一个小书桌。房间内的书桌、台灯、书柜要配备齐全。这种独立私密的空间会给孩子一个信号,一进入这屋,我就要开始学习了。而且有助于让孩子更快地进入心流时间,也会少去很多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3. 家庭交流传统
以家庭为单位,可以每两周甚至是每一周开一次学习交流会,这个和我前面课程讲的家庭会议放在一起,新添一个模块。每周大家聚在一起,聊聊都看了什么书,看了什么电影,好玩不好玩的都可以说,也无所谓是不是所谓的杂书,新的旧的,有想法都可以分享。
做好了这些学习准备,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讲如何针对我可以、我主动和我在行——这三个阶段,进行训练。
第一阶段:是兴趣和尝试:明白人生和体验都是自己的。(我可以)
第一阶段我认为一定是从自内而外的观念培养做起,让孩子有清晰的认知,学习是探索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而探索的权利和探索的结果都属于自己,不是妈妈和爸爸,也不是老师,只有自己。
首先第一个训练法,是我们要让孩子树立起“我可以、我能行”的观点,也就是胜任学习法。只有孩子从心里认为我可以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了,他才会迈出主动学习的第一步,这也就是我刚刚说的,孩子从被动自律转向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但是,这个自信心其实是不好建立的,因为学习本就是一个体验失败的过程,孩子很容易因为出错而丧失信心,也有可能因为学习量巨大导致半途而废,那么这就需要家长在中间学会引导孩子,循序渐进,进入学习状态了。
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设立出弹性的学习时间。还是我之前说过的概念,如果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进入心流时间,那么效果会远远大于一天到晚坐在书桌前,但是什么都不进脑子。比如在早上的时候学习状态好,那么可以提早半个小时起来背单词、背古诗;如果午睡之后的效率较高,那就在下午起床之后让孩子学习画画。
要知道,孩子这个阶段的基础学习,是不需要做大量研究的,所以他们的学习时间是求精不求多的,再多的时间如果都没什么效率,就等于做了白工。除去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让孩子对学习感到抵触之外,不会有什么别的正向效果。如果我们帮他们把时间切割并安排有序之后,孩子会在这一块不漫长却又充实的学习时间中体会到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产生“我可以胜任学习”的心理。
而且,我们不光要把时间安排有序,在知识内容方面,作为家长也要引导孩子学会分门别类。要知道,知识可是一片汪洋的大海,孩子在初次接触的时候一定会觉得无从下手,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用自己的经验,把学习内容整理出来了。从入门到精进,也就是要把远大的目标切割成近期目标,让孩子体会到逐个达成目标的快乐。
举个例子,比如孩子想要学数学,那么,我们每天可以从某一个公式、某一个题型入手,让孩子不会觉得一上来接触的知识太难或者是太简单,而丧失兴趣,提前产生挫败感。
但是,挫败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孩子在经历了一点点失败,就打算放弃的时候,家长又该怎么办呢?
在家庭心理学读物《中毒的父母》中,作者苏珊·富沃德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学会鼓励鼓励,让孩子从失败的懊恼中尽快抽离出来。
要知道,你说的这些话,往往会成为孩子日后在遭遇到更多挫折时提醒自己的条件反射,适当的鼓励会让孩子受益一生。胜任学习法的关键部分就是父母的态度,毕竟有些时候孩子可以做到很好,但是父母完全没有反应,这对于孩子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挫败感呢?甚至比学习失败还要严重。所以适当的鼓励,可以让孩子认为这是他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达到激励的效果。
第二阶段:享受和沉浸:自主意识与乐趣学习(我主动)
等到孩子已经拥有了学习信心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第二阶段的训练方法了,也就是乐趣学习法。
人类在准备培养一个新习惯的时候,心理上的接收顺序一般是这样的:首先觉得“我可以做”,做着做着发现“我不仅可以,而且我也喜欢上了”,这就是从被动变为主动的开始。孩子也是这样,我们在引导孩子肯定自己之后,就要引导孩子发现学习中的乐趣了。
我先介绍一个概念,叫“多元智能理论”,这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提出的。意思是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同时,也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在某一个或者是某两个方面,特别突出的智能。当这个孩子因此沉迷,导致未能追上其他方面进度的时候,学校不可以责罚这位学生。同样地,这个概念在家庭学习习惯培养,也适用。我们在教会孩子写字、算数学英语的时候,也要注意观察他是不是有画画、唱歌、跳舞等等其他方面的天赋。
如果孩子过分沉迷于一件事,比如,他就是很喜欢涂涂画画,为此甚至忘记了学校的作业,那么作为家长千万不要急着责怪。因为,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热爱,进入心流体验,这是一种幸福感特别强、成功率也非常高的事情。
家长可以理清思路,考虑孩子之后的学习,能否围绕着此时此刻的热爱展开:是让孩子自由发展呢?还是请一个老师专门来教学呢?家长可以根据自家的情况,还有孩子的情况来分析。要知道,玩和学习其实并不是什么对立的概念,只要身为家长,能够引导孩子,那么就可以通过玩乐获取知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孩子喜欢高达,那么就可以通过拼装高达增添动手制作的经验。在玩乐的过程中,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自然而然就会被培养,并且会运用到日后的学习中来。
心理学研究专家发现,只要给孩子足够多的机会,那么孩子就是会天生对学习感兴趣,比如孩子也可以通过户外的玩乐,增添对大自然的兴趣,通过跳舞增加身体协调性等等,怎么能说这些只是玩乐而不是学习呢?
因为是自己兴趣所致,所以孩子很容易在乐趣学习中得到一些成绩,那么这个成绩就会刺激他的内在驱动力,把“我主动”向着“我在行”转变,这也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三个方法:归属学习法。
第三阶段:技能提升和成绩:归属学习(我在行)
归属学习法,其实就是让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中可以产生归属感。当他开始觉得求知欲被满足,学习成绩优异这件事让他安定,让他非常满意了,这就是归属学习。俗话说就是“学得好”所以更爱学了。
这是孩子沉迷学习,并展开深入研究的好时机,到达这个阶段的时候,孩子几乎已经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引导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了。我们作为家长,有三部分可以陪伴孩子,那就是:关注度、制定计划、保持平常心。
先说关注度,也就是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作为家长一定要给予关注,让孩子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是被关注着的,而不是被家人放任自流,学成什么样都不一定能得到反馈。知道自己被关注的孩子,是能感觉到被爱包裹着的,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大的激励。另外,我们作为父母,可以展开一些以家庭为单位的学习。
比如某一天,孩子想要了解海洋生物,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某几个渠道去了解:逛博物馆、看书、看纪录片、去海边。在每个渠道我们要获得什么样的知识,我们的预期是什么,在玩的过程中可以记录下来。除此之外还可以分工合作,比如爸爸负责摄影、妈妈负责文字记录,最后由孩子写成一份简易的报告。
在家庭协作的过程中,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己是“被需要”的感觉,这也是归属感的一部分。
这样一来,当我们再来指定归属学习法中的计划,这个计划就不像是上面两种方法比较粗浅的了。在我看来,孩子具备学习能力之后,这个计划要成为我们所谓的“项目”了,也就是一个远期计划,是一段时间之内的,沉迷和热爱。
依然用孩子喜欢海洋生物这件事作为例子来说,比如,我们就可以做一个100天的研究,制作表格,然后为孩子置顶进度表、周期、学习结果的测评,这个思路是非常简单的,孩子可以很容易做好。
在这期间,我们要正向鼓励孩子,让孩子深信有归属感地学习这件事儿,是一定可以成功的,100天之后,一定可以有一个他想要的学习成果。这种目标的启动方案,很简单,孩子将从这段时间的学习中获得什么,比如孩子最喜欢三种海洋生物,海豚、白鲸、虎鲨,那么就以这三种动物作为表格的主体。
然后就是阶段性目标,我们拿一周当做一个阶段,一共分为14个阶段,98天,最后两天做总结。这种短期目标有利于孩子的坚持,很容易满足,每周要了解的东西不必太复杂,循序渐进,慢慢填充空白部分,这样更有益于接收学习带来的满足感。
通过从兴趣到沉浸再到能力与成绩的提升,至此正反馈机制就已经形成,在这个方向上的学习就完成了一个循环,就可以持续塑造。
第四阶段:由此带来的自信与正反馈
最后,再完成正常循环之后,我们还有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学会平常心。
要知道,家长可以对孩子有期待,但是不要有非常高的期待,更不可以把自己的未来全部的期望,都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不但会增添压力,也是一种不尊重。
过高的期望会削弱孩子对学习的归属感,家长有义务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学,并不是为了家长学,过大的期望和压力十分有可能会让孩子抵触这种自己被需要的感觉,严重了甚至可能会出现考试、学习方面的焦虑。
也就是说在学习上,我们切不可以功利心太强,要循序渐进,要完全相信孩子。
以上三种学习方法,可以循序渐进成一种,良性的闭合循环,首先是建立学习信心,尝试踏出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发现了学习的乐趣,以及求知欲被满足,愿意继续深度学习;最后获得成绩,彻底爱上学习。
这种良性循环,本质是在进行行为活动获得正面积极反馈之后,进行强化,最后成为内在驱动力的过程。这三种学习方法,也会让孩子更加热爱学习,突破自我。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欢迎你在评论区给我留言,我们下节课再见。
感觉有的晦涩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