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记住不幸,更努力寻找确幸

用力记住不幸,更努力寻找确幸

00:00
06:41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晚上好

 

在这场猝不及防的疫情中,不少人重新捧起了那些沉重的书籍比如加缪的《鼠疫》、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普雷斯顿《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毕淑敏的《花冠病毒》……这些疫病灾难类文学作品,或是虚构,或属纪实,但都击中了读者的软肋,也受到了格外的关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人类总是渴望平安,灾难却从未远离过人类社会。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的作品,很多都是写照现实。从病毒的肆虐蔓延市井的人间百态,英雄的舍命争到个体的命运起伏,这些细节描写就像是一种“神预言”,与现实发生的状况多有相似,由此产生极具张力的纠葛:荒诞、无奈、疼痛、分离、真诚、牺牲、成全、坚守……正是感同身受的情感里、在设身处地的思考中、在意味悠长的警醒里,文学与心灵产生了共鸣,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被打破。这是疫情文学当下流行的精神意义也是灾难作品长久不衰的现实价值。

 

毫无疑问,或许从中读出了苦难一场疫情,侵害的不仅是人的身体,更有心灵上成年累月的伤痛。加缪写道,“鼠疫带来的梦魔将永远萦绕奥兰人的心头,如这荒谬的世界。”尽管《鼠疫》里的世界是荒诞的,但人们对疾病的恐惧真实的,对死亡的悲伤是真切的。如果说文学里的情节刷新着认知,那么现实里的情景就在冲击着心灵。在眼下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中,许多同胞失去了生命,一些家庭遭受了重创,所有人都遭遇了考验……铭记那些犯过的错、经历的痛、面临的困,铭记那些离去的兄弟姐妹、骨肉同胞才能让逝者长眠,心灵永恒。

 

不出预料,也会从中萌生起反思。正如有人说,面对灾难“不哭,也不笑,而是去理解”。在灾难中思索人性与文明,这些有关疫情的文学作品中永恒主题。每一灾难都是一噩梦,关键是梦醒时分的沉淀洞察雅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不仅用史家的冷峻记录下了灾情,更洞悉了灾难之后制度的败坏和人性的凋谢后人由此发出警示:“瘟疫消灭的不只是雅典人的身体,它更摧残了雅典人的灵魂和德性。掩埋在人性深处的脆弱、自私和邪恶在瘟疫的阴影下乘机复出。” 可以说比瘟疫更可怕的是灵魂的沉沦。越是灾难降临的时刻,越需要呼唤文明坚守人性本质

 

但请相信,定能从中寻觅到希望。灾难,是人类无奈的“悲怆奏鸣曲”,也是闪烁人性光辉的“命运交响曲”。马尔克斯的笔下,“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疫情与爱情互相成就;在加缪的眼中,“即使世界荒芜如瘟疫笼罩下的小城奥兰,只要有一丝温情尚在,绝望就不致于吞噬人心”,悲凉之外总是维系着希望。方舱医院里跳起久违的舞蹈各地工厂中响起机器的轰鸣,医疗队受到至高的礼遇……蓦然发现我们不只有肝肠寸断的悲伤,还有高风亮节的精神,更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实际上,无论是神话的浪漫想象,还是文学的灾难哀歌,不管是史家冷峻直书,还是哲学家的深邃思考,归根结底的母题都是如何认识灾难、记录灾难、铭记灾难、反思灾难。对作家们而言,“当我们真的写不出优质的灾难文学时,不如就喊一声:加油!这比硬写、瞎写、乱写要强。”而对读者来说,不妨翻开轻盈的书页,阅读其中每一个隐喻;细数度过时日记住当中每一情感。一场内心的洗礼、精神的涤荡,让我们不至于健忘、不至于傲慢。

 

“过去的终将过去。”力记住不幸,更努力寻找确幸,或许这才是阅读灾难文学最该有的样子。

 

这正是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铭记与反思,才解其中味


(文 | 盛玉雷  主播 | 殷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