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正门(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

草堂正门(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

00:00
07:00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杜甫成都草堂。这一节我将为大家介绍杜甫成都草堂正门的匾额题字和门口悬挂的楹联。


正门的匾额上写着“草堂”两个大字,颇有书法造诣。这字是康熙帝第十七子 果亲王允礼所题。当年果亲王为送七世达赖喇嘛回藏,途径成都拜谒草堂,写下“少陵草堂”四个字,门上的草堂二字便取自于此。后来题字被刻成了石碑,就位于草堂内的石碑亭中,现已成为成都草堂的主要标志,大家到草堂旅游可前去拍照留念。


门的两侧悬挂一副对联,上联:万里桥西宅;下联:百花潭北庄。这副对联其实是出自杜甫的诗句,现将其悬挂于草堂正门,也可视作是杜老先生在为您介绍自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万里桥的西边,百花潭的北端,欢迎大家登门拜访。对联中提到的两个地方,万里桥和百花潭。其中万里桥位于成都南门锦江之上。三国时诸葛亮在此桥送蜀国大臣费祎出使东吴。费祎临行前,对诸葛亮感慨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这座桥由此得名为万里桥。杜诗“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灵感估计也来源于此。至于百花潭:现已不复存在,早已淹没在成都的历史城建中,与如今离草堂不远的百花潭公园不是一个地方。


前面提到这副对联出自于杜诗,其实杜甫有两首诗作跟这副对联有关。

公元759年岁末,47岁的杜甫携一家老小,避安史之乱,经风餐露宿,历蜀道之难来到成都。第二年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成都的市郊建成草堂定居。此间,杜甫写下了大量诗篇,在一首名叫《狂夫》的诗作中写到:“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这句诗难到也仅仅是在描述草堂的地理位置么,当然没这么简单。

诗句中的“万里桥”、“草堂”、“百花潭”和“沧浪”都是有隐喻的。当年费祎自万里桥出使万里之外的东吴,身上肩负的是国家的使命和信任。可如今我杜甫受朝廷和小人的冷落和排挤,不远万里逃荒到此,只能在朋友的资助下在万里桥泮建一草堂安身立命。

“草堂”和“百花潭”只有在乡野才能看到,象征着田园和隐逸的生活。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的诗作中写道:“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表达了杜甫在草堂外浣花溪泮的百花丛中寻找和发现生活的乐趣。“草堂”其实不免还会让人联想到刘禹锡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草堂虽然简陋,但因杜甫的伟大人格和不朽诗篇而熠熠生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现在还可以加上杜甫的草堂了,孔子云“何陋之有”。

至于“沧浪”则更具象征意义了。屈原《渔父》篇和《孟子》中均提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沧浪水清澈的时候,我可以用它来洗涤我的管帽;沧浪水浑浊的时候,我可以用它来洗脚。表达的是人为处事应根据世道决定进退,表明一种超脱世俗名利的潇洒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在这我们不禁要问,杜甫真的放下了么,真的要过他的田园生活了么。其实从整篇诗作的内容及杜甫同时期的其他诗作来看,这更多的是杜甫在现实中一次次碰壁后对生活的妥协和无奈,透露着些许的不甘和苦闷。从年青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如今为生活所迫,建起“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这不仅是杜甫个人理想在现实中的碰壁、妥协和无奈,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大唐从盛世走向没落的转折音符。


晚年的杜甫始终想要回到洛阳不远的巩县老家。当严武去世以后,杜甫便离开了成都,顺长江而下,想要借道荆楚,北上回乡。用杜诗的说法就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但最终杜甫也没能回到洛阳。在杜甫离开成都,漂泊旅居期间写下了《怀锦水居止二首》,其中便有“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的诗句。充分表达了诗人离开成都后,对于草堂生活的怀恋。可这一切也只能是怀恋了,真的是到不了的洛阳,回不去的草堂啊。


好,谢谢大家的收听。这一节的草堂正门我就介绍到这。下一节我将带领大家跨入正门,走进草堂。欢迎大家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治愈你的不开心

    最后一副对联呢,主播

  • 听友229536791

    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