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洪范》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鲧矱(yuē)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bì)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段古文记述了一个故事,说了一个道理。古人行文的文法真是高明,总会把以事说理运用的炉火纯青。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周文王十三年,武王询问商朝著名的贤德之人箕子:“上天庇荫万事万物,使万民和睦相处,那君主治理国家让天下太平的方法又是什么呢?”箕子就回答周文王的话说,“以前是鲧来治水,他采用堵塞洪水的办法,结果没有按照“水、火、木、金、土”的五行运作规律,水哪里能够全凭堵的办法呢?水需要进行疏导,但鳐这个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于是,上天很生气,君王也很生气,百姓很遭殃,于是就没有传授给鲧的九种治国大法,治国的常理因此败坏了。等鲧死以后,禹于是继承兴起。因为用疏导的办法,上帝就把九种大法赐给了禹,治国的常理因此定了下来。
洪范九畴代表了中国人理性思维的九种基本逻辑形式。这九种逻辑思考形式同行于方方面面,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过程最本质、最普遍的联系的反映。五行的学说,只是九筹的第一款,而且是讲的具体享尽。五行,就是“水,火,木,金,土”的相互关联和运行。水的性质是向下润湿的,火的性质是向上燃烧的,木泛指一些植物是可以弯曲、伸直的,金则广义指的是金属能够顺从人意改变形状,土壤则可以种植百谷。向下润湿的水产生咸味,向上燃烧的火产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产生酸味,顺从人意而改变形状的金属产生辣味,种植的百谷产生甜味。
“五行”是关乎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所谓“行”,就是运动。东汉郑玄解释说:“行者,顺天行气也。”
阴阳相互作用的五种不同的状态,被广泛地应用到五行理论学说之中。
古人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这表明:五行是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产物,阴阳才是五行变化的原动力。
五行是中国古人对宇宙中力量的分类,它是一个模型以引导我们前进的方向。五是自然界中五种物质、五种能量、五种气场,而“五” 相互作用产生运动,称为“行”,五和行合起来就 是‘五行’。五行生克是代表物质、能量、信息的演化形式,它是朴实的世界观与自然科学。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