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文学家利用望远镜将银河分解为一颗颗恒星的同时,还发现了另外一种云雾状天体,这类天体在望远镜里无法分解为恒星,因此得名为“星云”。
通过建造口径更大的望远镜,天文学家发现有一些弥散星云能够在分辨率更高的望远镜中被分解为一颗颗恒星。而还有一些星云,无论在多大口径的望远镜中都仍然是模糊一团。
如果观测到的“星云”的距离大于银河系的尺度,而且可分解为恒星,那就证明这些星云是处于银河系之外,而且是和银河系差不多大小的河外星系。
最终,证实河外星系存在的是美国天文学家哈勃。1917 年,美国建成了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的胡克望远镜。1923年,哈勃用这架望远镜观测了仙女座星云M31。在高分辨率照片上,仙女座星云的外缘被分解成一颗颗恒星。
哈勃利用其中的一些特殊恒星,推算出仙女座星云的直径远远超过了当时已知的银河系的尺度。因此,仙女座星云无疑处于银河系之外,而且自身是一个银河系大小相当的星系,故应更名为“仙女星系”。
哈勃这项划时代的发现标志着一门新学科的诞生,星系天文学。为了纪念哈勃对星系天文学开创性的贡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把1990年发射的太空光学望远镜命名为哈勃望远镜。
至此,我们便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星云,曾经泛指哪些看起来弥散得像云的天体,它们中的一部分是可以被望远镜分辨出点点恒星的银河系内星团,还有些是银河系之外的星系,例如仙女星系;那还有些就是真正的星云,本质上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星际云。
常见的星云可以分成三类,弥漫星云、行星状星云和超新星残骸。
大多数星云是扩散的,没有明确的边界,称作弥漫星云。
行星状星云是低质量恒星演化至生命晚期,成为白矮星时,从外壳抛出的气体形成的星云。天文学家初次看到这些天体时,以为这些星云像行星的盘面,但后来发现它们和行星没有任何关系。
超新星残骸,则是大质量恒星演化至生命晚期,核心的核聚变停止,恒星塌缩,坠入内部的气体碰到坚硬的内壳获得强烈的反弹能量,导致恒星爆炸性地向外扩展。向外扩展的气体会成为超新星残骸。
真好听啊!
夏清雪 回复 @小陈同学2023:
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