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关于三元堂共修问答实义

7.关于三元堂共修问答实义

00:00
09:04

讲台,亦如,人世上的商品,都是染缘,更是诱惑、鼓励贪婪躁动的人性,在漫无固定的兴趣与行为中树立一种固定常态的,与己相关的,甚至己能掌控的增溢名利的思与行。凡染皆造因,凡得皆造因,有因必有果。
化台,为平台,化讲为问。即是已生善巧 的明慧; 台为相,问为性,相与性,同时互生,且相续不绝。平台 能 构造有缘人的相境,问确立了有缘人在平台相境中的性质作用,是问不是讲;之所以方便地设三问,是相性在相互交替的互生关系中,相继不绝,从而引动出无尽的恒动的能互生互圆的进步过程。所以,要灵动的看到,问的性质作用一旦确立,相继而来的,就必是“每一问的题目”,这又是性中相续相的继生,问的题目又是相了,而所答就成为相继的性...这是一个无尽的增溢(非益,益太单向专属了,溢有超出益的漫溢价值,能表自溢溢他的共惠)印园的共证共得共进的过程。
问的设立,是善巧不是方便的只表谦卑的义趣。唯涉及真实的意义才可名为善巧,所以,要真实地看到“问的真实义”。问的真实义是每一个人历经累世所积的疑惑,这些疑惑又是其无尽生命所郁结的精华,蕴藏在其性藏之中;对一个生命的尊重,不是他的脸、不是他的名,也不是他幻迷所表现的一切相,恰,唯是这些疑惑,每一个人所必伪饰的千面人生,都由自这些疑惑的导向所幻化。这些疑惑的导向就是“答”!任何人能成就自己的“千面、一面及成佛的无面而无不面之的无面人生”都在于“答”的罪过与功德。
故而,能尊重且礼敬人之所问,不是虚伪的礼貌问题,而是自尊尊他、自德德他的初步的性德的相互庄严。同样的,当觉悟了性德的高度,它既是问的相在性的高度的确立,成就了问的相性合一,同时也是确立了一个新的,包含着以前“问的相与性”的新相,“如何回答”。那,所有如性的回答就又是新相的新性,交替递进,终能从幻迷的“千面人生”,进而到“一面”,终能至“无面人生”...
如性的回答,指:真如其性,千万的不应是:其性真如。
真如其性的真,是相对应于“其当下的性状”来决定的。一切答的内容,都不要成为自显自能的自造罪因,要如他所问,要如法应答。
所答不如法如问的状况,有三种。其一,不如法。法依众生妄想与疑惑而生,涉真恰恰,导真如如,是无漏佛智的真如具现。佛深知,众生疑惑是导归其人生的根本,故设如如妙法。学法不能局限在具体的法义之中,对每一具体的法义,先要尽知其义,尽知就是圆满,但,同时应知,持此具体阶段性的圆满法义,又是固步自封的法相障碍,若固持即是自蔽蔽他,毁己毁人之无尽相续的法身慧命,罪莫大焉。究竟的说,一个答者,若不能自建一个从无量妄想起,至通达无生法忍的佛智立体动态的体系,那么,总会有法障相,自障障人,合因共堕。只有自能建立圆融的佛智体系,才能在每一个疑惑的境相中,如法印园,印园只是证得,不是证出。证得也是得,凡得皆造因,是造因即是造罪,知道这个义趣,就能不持圆满相,不持就是舍,舍则相空;那,曾令自己圆满的觉悟证得的性质作用,在逐步的证得中,早已与自性和合,成为一种经验的潜能,这种如法经验的潜能,自己就能在,再遭遇相似境遇、相似疑惑时,自动规避或自动的如法解决。这种潜能中的自动规避是构成相对清净心的威能所在;潜能中的自动如法解决的能力,是构成当下及以后乘愿再来时的“等度”的威能。如此!在这个阶段性疑惑的境遇里,因能如法如问的答,相应的和合于听者如法的行证,就实现了空性妙有~舍空的是圆满的觉证相,妙有的是如法的威能。
三问,寓意无尽之问,也寓意每一问的空性妙有的自得及乘愿再来的无尽功德利益。故而,每问必圆,三问三圆。至此,何须三问,又何来三圆?一问一圆岂不更好?!无问自圆,究竟是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