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鼓楼-《渭南处处有故事》

渭南鼓楼-《渭南处处有故事》

00:00
03:58

    渭南鼓楼位于渭南老城内,临渭区向阳办老城街渭南军分区招待所内。在渭南老城的中心,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门楼,这里是曾经县衙的大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被当地人称为“鼓楼”,但是楼上根本看不到一面鼓。

鼓楼坐北朝南,下部为高约七米的台基,上部为重檐歇山式的琉璃瓦房顶。相传,此楼始建于隋大业九年(613),位于当时县城的中心,明洪武年间进行扩建。嘉靖三十四年(1556)十二月,华州大地震时毁坏,次年又进行重建,清代也曾维修过。

据记载,同治年间重修后,鼓楼的形式基本固定下来:坐北朝南,下部为甃砖台座,通宽26.8米,通深16.6米,高6.8米,居中辟南北向券洞,券洞宽3米,高3.3米,进深16.6米。中间的门洞正面券额嵌题刻“渭南縣”,两侧分别刻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是光绪初年渭南知县张国钧所写;背面题刻“具瞻”二字。“具瞻”指为众人所瞻望,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中的诗句:“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表达了鼓楼的建筑雄伟,以及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也体现了当地人对文化的追求。这些题刻不仅成为渭南的象征,而且展现了当地重要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兵家必争。

鼓楼在古代是作报时用的,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须建造高楼,设置大鼓。渭南城历史悠久,自然离不开鼓楼。渭南鼓楼起初并没有盖楼,只是建一个高高的平台,下面是门洞,高台上面露天放着鼓和钟。华州大地震后平台毁坏后,第二年重建,才改建成城门重楼式建筑。从此,渭南县衙办公和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也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声音,人们依赖它来安排生活作息。

在谯楼上题写有“渭南县”。外墙的南面经常张贴政府榜文。北面画有形如麒麟的贪婪之兽。据说这种兽能吞下金银财宝,但它仍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画这样的兽,意在警诫官员,不要贪得无厌。

进门后,有一堵作为屏障的矮墙叫萧墙,有庄严肃穆的含义。萧墙标志着官署内外就此隔开,成语“祸起萧墙”指的就是事端发生于内部。绕过萧墙来到正院,“牧爱堂”的牌匾就挂在正院大堂上,意思是统治人民要有爱心。牧爱堂前有一座牌坊,上面书写着“公生明”三个大字,这座牌坊名叫“戒石坊”。戒石背面刻有“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字,以劝诫县官以民为本,秉公办事。

民国时期,渭南鼓楼变成县保安队驻扎地;1957年,渭南县人民政府对鼓楼进行全面维修。门洞旁边,有一块《渭南鼓楼大修竣工碑记》,竖立于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六日,讲述着鼓楼近现代的修葺情况。1957年,渭南人民政府对鼓楼进行了全面维修,1993年再次维修,使这一古迹保存至今。

而现在,这座记载着渭南历史,见证着渭南变化,也承载着渭南精神的鼓楼,在修葺一新之后,重新焕发自己的风采,继续见证着渭南的发展与变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