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自我管理

最简单的自我管理

00:00
09:27

最简单的自我管理——三件事

“三件事”格式很简单,可以记在本子上、发朋友圈或微信群,如下: #每天三件事# 1/100 今天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第三件事+小确幸+昨日收获

小确幸:每天做一件让自己感到幸福的小事,即使是5分钟,也能让你对全天充满期待。

1.早上想

最好的制定时间,就是早上刚起来,此时大脑还没有被信息刷屏,这时能定出更加靠谱的计划,后期也可以考虑临睡前去做,这样能有更多时间思考。
2.写下来

早上起来想想每天干什么的习惯,但这没有用,没记录,没发布,也不能有回顾。只是想,说没做也做了,说做了好像又没做,然后第二天的事情又淹没过来,无暇顾及,再见到这件“重要的事”已经是好久之后。
如果当天没完成,可以思考下是不是必须完成的?如果不是,可以把它划掉;如果是,写到第二天的计划里面去。若这件事在你计划清单里出现了一周还没做,那你需要思考一下拖延它的本质是什么了。

3.发出去

一直到这里,这还是一个自我时间管理工具,但是一旦你公布出去,就变成了一个资源链接工具啦。

如果每天早上把计划发到微信群里面。一开始,你可能不好意思发群,因为一方面涉及一些隐私,可能会影响工作;另一方面,做不到的话,第二天被人发现会很不好意思。

不过后来发到了群里,或许想不到收益了很多。

第一个收益就是公众承诺带来的执行力 。

无论再忙再想休息,我还是会去发三件事,时间一长,习惯成自然。一件写下来的事情,你总不好意思一连三五天总拿出来吧。一旦做了,又总忍不住要做好才拿出手,所以如果计划制定得不靠谱,往往干到很晚才休息,然后在回顾的时候写:“下次打死不乱定计划了!” 这种事情来回几次,你会养成了两个很好的心态: 今日事今日毕;指哪打哪不贪多。 这样,在对三件事完成率和单个事情完美率的追求之间来回往返,时间一长,你就能找到自己制定计划的节奏。

第二个收益是获得协作和资源 。

很多同事看到我写今天下午要做某事,会提前和我约时间;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会议,会主动要求参与;群里同学对我做的事情有建议时会说一句,很有帮助。如果是一个公司里的人都这么做,基本效果类似每天早上开了一个精益创业站立会,效率倍增。互联网团队往往不在一起上班,更应该考虑。

第三个收益是带来领导力 。

行动是最好的领导力。你逐渐成为社交节点。但是要记得公众承诺的要点和积极的人群在一起说,先行动至少一周,然后才号召一起来做。 
4.结果思维
三件事情的背后新发,以终为始的结果思维
很多人每天的三件事,都是读书、开会、汇报、与xx沟通、开管理会……这样的事。 但是如果我问他: 沟通期待达成的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对你有什么意义?你又希望沟通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学习的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对你又有什么意义?这个结果有可能对别人产生什么价值吗?

你也许回答不上来,甚至都没有仔细思考过—— 你缺乏结果思维 。 什么叫做结果思维?

结果思维是一种把自己的能力和行动转化为价值的思维方式。 沟通只是一个过程,而达成共识才是结果——你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沟通了啊,但是他就是不听。”

其实这个过程没有结果,对于别人来说,你什么都没有做过。 学习只是一个过程,学到东西才是结果 ——你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每天起床都看专栏。”但是第二天你问他记得多少,其实并没多少。

过一周你问他——有什么改变?其实没有什么改变。这样也就没有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什么结果。我们身边常常有忙碌一整天却没有结果的人。

结果的第一定律:结果>过程。

如何让结果进一步增值呢? 那就需要让结果变得可以交换——只有可交换的结果,才是有价值的。 我估计是这三种人:提出好问题的人给人思考,提出好建议的人给人观点,现身说法的人给人激励,这些结果都产生了价值,可以被称为 “产品” 。而很多人的留言更多是交付给自己的结果,并没有交换价值。 所以他也并没有因为结果增值。

结果的第二定律是:有交付价值的结果>无交付价值的结果。

我们继续想象下:假如有一个人不仅仅把结果留在留言区,而是持续记录,整理,思考,行动,然后总结经验,形成文字,发表在更大的平台上。这些文字不断地在网络上传播,散布,跨越时间空间……在他休息的时候,这个结果依然带着他的信息在传播……这个结果会不会让他更有价值?

结果的第三定律:能复制的结果>不能复制的结果。

讲到这里,我想你会理解—— 人和人的差别,就在于对结果不同程度的思考深度。

人们做同一件事情,却产出不同的结果,然后产出不同的价值。人的价值,不仅仅是体力、时间、精力管理效能方面的区别,而是对于结果的思考深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