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86期:“余生,不委屈,不强求,不将就”

2020-786期:“余生,不委屈,不强求,不将就”

00:00
12:28




有书君说:

有人的思维、情感活动的地方就有心理学。

相较于对身体的重视,我们对心理真的忽视了太多。

了解心理学,拥有智慧人生。

我们的新栏目《有书心理》,和书友们又见面啦!


“三分钟心理学,带你看穿人心。

今后每周三有书君都会与大家分享一个心理学常识来对抗生活中的难题~

话不多说,快来看有书君今天的分享吧。



《我的前半生》中,贺涵曾对罗子君说:


“别担心他们觉得你坏,也别管别人说什么,何苦为了讨好别人,委屈你自己?”


深以为然。


可多少人总是习惯性讨好别人,却苦了自己。

 

比如下面这三位来信的书友,就因为讨好成瘾,搞砸了自己的生活:

 

@小念,女,26岁,职场新人

 

春节前我正赶一个着急的方案,结果一个女同事要去接孩子放学,拜托我帮她做一下收尾工作。

 

我真的很想拒绝,可是看着对方诚恳的表情,那个“不”字怎么也说不出口。

 

“我要是拒绝了,她肯定会很失望”,“这显得我多坏啊,我可不想当坏人”。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答应了同事的请求,结果延误了自己的事情,甲方百般挑剔,上司也对我很不满意。

 

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入职三年,除了受委屈,一无所获,这让我感觉自己糟透了。


@乔安,女,32岁,二胎妈妈

 

我就是那种永远不会生气的人。


我妈从小就要我做个听话懂事的淑女,结婚以后我一切都围着老公孩子转,像机器人一样操持着家里的一切,没有任何怨言。

 

可我不是机器人,我会累,会难过!


二胎出生后,我患上了产后抑郁,老公雇了保姆和月嫂,让我好好休息。


可我很害怕,我怕自己成为家里的负担,怕老公会因此嫌弃我……


我总觉得一个对家庭没有贡献的女人,没脸呆在家里。

 

@林旭,男,37岁,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

 

疫情期间,我们一家五口人住在一起,妈妈和老婆矛盾不断,我夹在中间两边不是人,讨好哪一边都会挨骂。

 

有时老婆受委屈了,冲我抱怨,我就恭恭敬敬的听着;


有时老妈受委屈了,找我诉苦,我也老老实实的受着。

 

可老婆总骂我“不像个男人”,老妈也批评我被老婆管得死死的,连孩子都会在作文里写:


我的爸爸是一个怕女人的妻管严……

 

这样的日子真是窝囊,每天听着老婆老妈的吵架声,我总会想:


我已经做得够多了,为什么你们还不满意呢?”

 

如此糟心的生活,你是否觉得有些熟悉?

 

或许你也和他们一样,觉得自己如同一粒灰尘落在世上,对他人而言可有可无;


或者必须拼命讨好别人,才能获得一丝关注。

 

“所有人看起来都比自己高大,唯独自己很卑微”,这绝不是生活的实情,而是不成熟的心理动机强加给你的滤镜。






不懂拒绝、自我攻击、低姿态、低自尊……


这些行为表征的根源,都指向一点:


讨好型人格。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不同于社交礼仪中的谦让和付出,讨好的本质是:


我很卑微,我的感受不重要,只有你开心了,我才会感到开心。

 

讨好者总是把他人的感受放在首要位置,即使内心并不想照顾对方,但害怕与人起冲突的习惯,还是会让讨好者选择“受点委屈”。




蒋方舟曾在《奇葩大会》上自曝,自己从小就是个“讨好者”。

 

由于幼年成名,身边全是大咖,蒋方舟总觉得他们都是对的,自己是棵小白菜。

 

成年后谈恋爱,她也把这种性格带进了关系里。


男朋友在电话中责骂她,她道了整整两小时的歉,但对方觉得很敷衍,一直给她打电话。

 

蒋方舟看着几十条来电显示,吓得浑身发抖,可就是不敢告诉对方:不要再给我打电话了。

 

宁可自己受委屈,也不敢得罪别人,这种特质广泛存在于许多个体身上,并且很早就开始形成了。


如果你怀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不妨问问自己:

 

我是否很少说“不”?

我是否不懂表达真实情绪?

我是否不愿主动发起争吵?

我是否害怕别人因自己不愉快?

我是否总是把所有错误都揽在身上?

 

这些都是讨好者的典型特质,他们的讨好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攻击”。


借着讨好别人来攻击无能的自己,又因为痛恨自己的无能越发讨好他人,如同一个解不开的死循环。


那么,这个“死结”最初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看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人,都会感叹:


父爱的缺失,真的会害一个孩子作茧自缚。


松子的父亲偏爱妹妹,每晚都读故事给她听,幼小的松子只能藏在门背后,从缝隙里偷看这温馨的一幕。


一次偶然,松子发现朝父亲扮鬼脸能够哄他开心,从此以后就放弃了做自己,用鬼脸来讨好父亲。


得宠的妹妹,失衡的父爱,缺席的母亲,残缺冰冷的原生家庭……


让松子长成了一个曲意逢迎的“讨好者”。


学生偷了钱,她为了庇护学生,谎称是自己偷的,为此被学校开除,还感到非常不理解:


我明明是为了学生着想。


男友是个暴力狂,总是对松子拳打脚踢,还要求松子去做浴池女郎挣钱。


松子不仅不反抗,反而为了留住男友,对他言听计从。


松子的内心是卑微的,如同黑洞一般,什么东西都能吸收,可无论付出多少,都填补不了童年时缺失的爱。


问题来了: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呢?


“三分钟心理学”充电时间


一、放下包袱,学会拒绝

 

讨好者害怕的不是拒绝,而是“如果不讨好,我就会被抛弃”。


这个心理包袱扎根讨好者心里,如同一座大山。想要从根源上改变讨好行为,就要学习愚公,把这座“大山”移开。

 

推荐大家一个改变讨好行为的好方法:


对着镜子练习拒绝,放下包袱。

 

每天早晚对镜子说:


“不,我没办法接受你的请求;


很遗憾,我还有自己的事要做;


抱歉,我做不到。”


或者面带微笑地说:

“我很棒,我不需要讨好任何人;


如果我感到不愉快,我可以礼貌的说出来;


我不欠这个世界任何东西。”


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外在牵动内在,日复一日的行为养成习惯后,也能改变人的心理。

 

每天对着镜子练习,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改造,做得多了,自然能对人格产生真切的影响。




二、正视自己,学会自信 


列一个表单,将自己的缺点写出来,在右侧写下优点,和缺点一一对比,从而更客观的了解自己。


这是心理咨询中的“家庭作业练习法”。 


在练习的过程中,讨好者会发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那些自认为是优点的事物,能慢慢唤醒藏在心底的骄傲。 


自我提升、改变自己的过程中,如果感到了突破,哪怕只是一点点,也可以写进作业里,并且在旁边写下一句加油语,比如:


我可以!我能做到! 花较长时间去完成作业,随着生活阅历的积累、人生高度的扩展,你会发现自己的作业越来越丰富,对自己的能力也越来越有信心。 


以往那个难以说出口的“不”字,也会变得脱口而出、游刃有余。 


三、找到自我,建立边界 


讨好者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边界意识太薄弱,总是把他人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因此需要建立边界意识: 


分清楚哪些事情是自己需要做的,必须担起责任;


哪些事情是别人需要做的,不关自己的事。 


如果无法建立清晰的边界意识,不妨参考别人的方法,比如涉猎广泛的阅读,博闻强记的知识和行万里路的旅行。 


看得多了,眼光自然更广;
走得多了,世界自然更大;
接触的人多了,信心自然更强。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够行动起来! 欧洲有句谚语 :人好像一只表,以行动来定其价值。 


一个有价值的人,不需要通过讨好来证明自己,他只需要做自己,就足够光芒万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52796kies

    这篇文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