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以后春分前,伤寒即病六经②传,
传过六经当自愈③,请观素问④不虚言。
若然两虚伤寒症,一日两经表里病,
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之间当殒命。
是故伤寒不服药,待过七日无差错;
七日之中一剂差,变成坏症终耽搁。
阳盛格阴①须细察,阴盛格阳②必须研。
表里阴阳明的确,汗、温、吐、下用无偏。
丹溪:朱震亨、字彦修。元、义鸟人,学者尊之曰丹溪翁。发明相火的根源,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着有《宋论》、《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论辩》、《外科精要发挥》《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脉诀指掌病式图说》、《活法机要》、《脉因证治》等书。门人又集其绪论,为《丹溪心法》、《丹溪医要》、《丹溪治法》、《丹溪治法心要》等书。
②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③传过六经当自愈,指传过六经,险期已过。可不药而愈也。“是故伤寒不服药,待过七日无差错”之意亦同。
④《素问》:是我国古老的一部医书,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作者姓名不详,据后人考证,认为是战国时候的作品。
太阳经证用药诀
太阳经证恶寒先,身热头疼脊痛连。
有汗伤风脉浮缓③,无汗伤寒脉紧弦。
无汗麻黄汤可汗,汗多宜以桂枝④煎,
时药香苏(饮)加减用,对经中病即时痊。
初病原来是太阳,即宜发表便安康,
若然误用阳明药,引入肌中热不凉。
阳明经证用药决
阳明经证热如汤,不恶寒兮减去裳⑤,
目痛鼻干眠不得,脉浮洪滑数而长,
法用解肌微取汗,升麻葛根汤最良。
太阳传症到阳明,剂用升麻⑥病即轻,
若犯小柴胡一剂,邪即传入少阳经。
③有汗伤风句:是指仲景《伤寒论》里的中风而言。其症: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④桂枝煎:煎桂枝汤也。
⑤减去裳;脱去衣服。是形容病人不恶寒反恶热。
⑥剂用升麻:是指的升麻葛根汤。
少阳经证用药诀
少阳寒热往来更,口燥咽干胸胁疼,
干呕脉弦兼重听①,小柴和解即安宁。
阳明传入少阳经,一剂柴胡热便清;
若用麻黄重发汗,变为蓄血反蒸蒸②。
少阳经证未全除,若用将军③下即虚,
痞气结胸从此致,请君临症莫含糊。
①重听:耳聋。
②蒸蒸:发热的作于。
③将军:大黄的别名。此处是指一切峻泻药说的。并非单指大黄。
太阴经证用药诀
太阴经证当恶热,脉沉有力来无歇,
舌苔气急烦躁增,白虎(汤)投之休胆怯。
太阴恶热烦躁并,口干舌苔心下闷,
二便自利病居中,黄连泻心汤最应。
太阴恶热多口渴,烦躁腹满大便数,
黄芩芍药两相须,更加甘草和中药。
太阴经证身恶热.更兼腹痛将危绝,
腹部连朝结不通,桂枝大黄汤最捷。
太阴经证表尚热,内有烦躁便且结,
腹中满闷舌中苔,大柴胡汤登时捷。
少阴经证用药诀
少阴经证身体凉,恶热烦躁手足扬,
口渴舌苔腹满硬,大小便秘语言狂,
或为下利纯清水,此皆邪热胃中藏,
法用苦寒攻下剂,急投三味小承汤。
厥阴经证用药诀
厥阳经证身厥冷,烦躁去衣腹满硬,
舌卷囊缩气上冲,发狂谵语将殒命。
寄语医家不用忙,要知生死脉中详,
生脉来时沉有力,大承急下即安康;
死脉来时微且乱,若然投剂即乖张。
三阴厥逆之症,实非真寒,乃假寒也。外虽厥冷,内有实热。内经云:亢则害、承乃制。热极反兼寒化,阳盛格阴,热深厥亦深也。表虽厥冷,非比太阳恶寒之症。如初病太阳,后次第传至三阴,必先扬手掷足、揭去衣被、狂乱不宁、大小便秘结,复至沉静厥逆。医家至此,不可不察病情,误投热药,杀人不远。
直中三阴真寒证用药诀
元气衰微邪易侵,寒邪直中入三阴。
三阴经证须分治,慎勿模糊不用心。
太阴直中恶寒时,脉息沉迟弦滑微,
肚腹疼来兼吐泻,理中一盏急须施。
太阴直中身恶寒,更兼发热泻难安.
头疼体痛并腹痛,桂枝参术炒姜甘。
太阴直中脉沉微,四肢厥逆痛如笞①,
面色凄凄神不足,大小便利四逆宜。
少阴直中体恶寒,发热头疼面色苍,
身如被杖②且无汗,麻黄附子细辛汤。
此症分明似太阳,如何又作少阴详?
只因脉息沉迟涩,故与温经发表汤。
少阴直中恶寒风,身热头疼体痛凶,
口不渴兮身有汗,桂枝附子甘草从。
此症如何作少阴?脉沉微弱恶寒深,
外虽有热非真热,阴盛格阳当记心。
① 笞:古时拷打犯人的竹杖子。痛如笞:疼痛的象被笞刑拷打了一样。
② 杖:旧时刑具的一种。身如被杖:是说身体疼痛的象受了杖刑一样。
直中厥阴身厥冷,小腹疼痛连阴茎,
脉息沉迟弦且微,当归四逆汤宜审。
直中三阴寒证,恶寒身不热、色青、不渴、大小便自利、其脉沉迟,人皆可知。如或反常,实难知也。如身热面赤、大小便自利、口干,医家至此,但当察其脉势虽大,来意虚豁力薄;不渴,或沉迟弦滑而微,形气有不足之象,俱为寒症。或服凉药太过身热不退亦然。此非真热,乃假热也。盖因寒邪太盛,逼出虚火,游行于外。《内经》云阴盛格阳,若不用心审察而用苦寒之剂,决死无疑。大抵伤寒症,阳证见阴脉死;阴证见阳脉生。盖伤寒之邪,乃外来之邪,必得元气相敌。元气属阳,故见阳脉而生。见阴脉而死,元气绝也。阳春脉大而有力不乱,阴者脉小而虚微至乱。
治调伤寒之法,先须识症,察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亲切复审,汗、吐、下、温、和解之法治之,庶无差错。先观两目或赤、或黄,次看口舌有无苔状,后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无痛满,再问其所苦、所欲、饮食起居、大小便通利若何、并服过何药、曾经汗下否,务使一一明白,脉症相对,然后用药,庶无差错。若有一毫疑惑,不敢强治。故君子不强其所能。如见利妄动,视人命如蝼蚁,非君子之用心也。
看伤寒先观两目,或赤或黄。赤为阳毒,六脉洪大有力燥渴者,轻则三黄石膏汤,重则大承气汤。
再看口舌有无苔状:舌白色者,邪未入里,属半表半里,宜小柴胡汤和解。舌上黄苔者,胃腑有邪热,宜调胃承气汤下之。大便燥实、脉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舌上黑苔生芒刺者,是肾水克于心火也,十有九死,急用大承气汤下之,此邪热已极也。
凡伤寒舌苔厚燥,用井水浸青布片子,于舌上洗净后,用生姜片子时时浸水刮之,其苔自退。
次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无痛处:
(1)若按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谵语,大便实,脉沉实有力,为结胸证,急用大陷胸汤加枳壳、桔梗下之。
(2)若病人自觉心胸满闷,按之而不痛者,为痞满也,宜泻心汤加枳壳、桔梗,其效如神。
(3)若按之小腹硬痛,当问其小便通利否。如小水自利、大便黑,兼或身黄、谵语、燥渴、脉沉实者,则知蓄血在下焦,宜桃仁承气汤。下尽黑物则愈。
(4)若按之小腹胀满不硬痛,小便不利,则知津液留结即溺涩也。宜五苓散加木通、栀子利之;亦不可太利,恐耗竭津液也。
凡治伤寒若烦渴欲饮水者,因内水消竭,欲得外水自救。大渴欲饮一升,仅可与一碗,宁令不足,不可太过。若恣饮过量,使水停心下,则为水结胸;若水射于肺,为喘、为咳;留于胃,为噎、为哕,溢于皮肤,为肿;蓄于下焦,为癃;渗于肠间,则为利下,皆饮水多之过也。不可不与,又不可强与,与之常令不足为宜。
凡治伤寒若经十余日以上尚有表证宜汗者,以羌活冲和汤微汗之。十余日若有里证宜下者,以大柴胡汤下之。盖伤寒过经,正气多虚,恐麻黄承气①太峻。误用麻黄,令人亡阳;误用承气,令人不禁。若表证尚未除,而里证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可用大柴胡汤通表里而缓治之。又老弱及气血两虚之人有下证者,亦用大柴胡汤下之,不伤元气。如其年富力盛者,不在此例,从病制宜。
①麻黄承气:麻黄汤、承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