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立千年风雨 冷眼几世春秋
——故都洛阳之行
响亮热闹的蝉鸣,在繁密的树叶里躁动流转,闷热的空气打湿了身体与行程。算来此时的北方小城早已立秋五日,天气褪去暑热,地气日渐转凉,而位于黄河中下游,河南省西部的洛阳古城依然炎热,对于在清凉小城住惯的我们,每一次南下旅程,都要在湿热的气候里煎熬、忍耐,最终成全自己那颗对异样风景的向往之心。
龙门石窟依石山穿凿而成,大大小小的佛像有97,000多尊,最高的达17.14米,最小的只有2厘米,自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凿,后经隋唐大规模扩建,如今已有1526年历史,站于窟前,会为古代匠人的技艺和心血震撼,抚摸那坚硬的石块,多少人的血汗、生命渗入纹理,在千年的风雨里消失了踪迹。那些站立千年的石像无法言语曾经的盛世辉煌,他们是盛世时代里富贵男女为自己捐的功德碑,是权贵的象征,也渗透着对贫穷的奴役。站在卢舍那大佛像围栏外,仰望17米多高的塑身,头顶的石隙里渗漏滴落着清凉的水滴,打在脸上,驱散了身体的闷热。沿曲折的台阶一路向前,石上凿满大大小小的佛像,极少数在风雨剥蚀下,容颜残损,大多数塑身被人为破坏或偷盗,有的失去头颅,有的少了胳膊、腿。让人慨叹,上万工匠心血铸就的盛世伟业,千年的文化,不是在时间里风化,而是在利欲私心下残破。
穿过观赏的人群,向前走去,看见几个外国人正围在导游身边听讲解,一个三十多岁的女性,手拿笔和小本子,边听边快速的做着记录,烈日下她认真的样子那么美丽!我很惊奇的环顾人群,仔细的回想一路走来的情景,并没有一个中国人这样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包括我自己,我感到汗颜,我们大多数人对待旅游的态度是走马观花、流于表面的虚假,不乏虚荣的心理,是属于基础层面的愉悦目的,真正去记录、研究、思考的人很少,没有真正认真的了解过,就无法深入的去思考,内心的触动,也便不会更深沉更长久,这便是文化自信缺少的原因吗?
带着这许多的疑虑,不觉已走到石窟的尽头,回望,那些佛像在太阳的炙烤下站立,他们脚下观赏的人群更显得渺小。
出龙门石窟前行500米,是白居易墓冢,称之白园。最吸引我的是墓旁分别用中文和日文镌刻着赞美之词的石碑,上书:“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落款是五位日本人的名字,时间是1988年7月。唐代对外文化交流,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政策,当时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曾传入韩国、日本,深刻影响着日韩文化,如今日本人能在此立碑,赞颂缅怀白居易,是对诗人的敬仰,也是怀了开放、虔诚的心胸,对待中国文化。见此碑,读碑文,心生敬佩,中日之间,让我们记住的不应该只是抗日战争,还有民族交往融合过程中的友善;我给儿子念了碑文,讲了碑的来历,我想对我们的后代来说,对待他国及其文化,甚至是有过战争碰撞的他国及其文化,应持什么样的态度,这是他们在思想、意识、情感里至关重要的成长。
次日,在淅沥细雨中,我们乘通往少林寺的旅游大巴离开洛阳古城,车窗外一块写着“隋唐洛阳古城遗址”的大石碑一闪而过,看去一片密绿草地,空荡无人,之后又见一座陈旧的朱红色大门,立在园边,孤单凄凉!十七朝古都洛阳,曾经的瓦砾还剩多少!多少历史,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