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寒川子解读鬼谷子,与您一同学习捭阖之术的方方面面。
接着说《鬼谷子》的理论依托。《鬼谷子》依托于“弈”,对弈;依托于《易》,《易经》;第三就是依托于“道”之理。道之理呢就是《老子》,老子所著的《道德经》,顾名思义,就是讲道与德的。
德为道之化,也就是德是道的体现。
可是什么是道呢?
在《易》当中,一阴一阳谓之道。但这句话出自《易》中的《系辞》,这是后世学者追加的。也就是说,原初的《易经》当中没有道,只有阴阳。
道是老子发现的。
在《老子》第二十五章当中,是这么说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那么在这一段陈述当中,《老子》言简意赅地定义了“道”,同时解释了道与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什么叫“道”?“道”是“物”,说“有物浑成,先天地生”。道的属性是“独立”与“周行”,道的身份是“天地母”。道独立于天、地、人三者之外,与天、地、人共同构成“域中”的“四大”。
那么在“域中”的“四大”关系当中,人最为卑微,“人法地”嘛,也就是人需要以地为法,顺从地,受地的约束。地以天为法,顺从天,受天的约束。天呢,须以道为法。道法谁呢?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道“法”它自己。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句明确地告诉我们,“道”这个东西就是老子率先提出来的。老子之前,“道”不是“四大”之一,“道”是“人在途中”。
什么叫“人在途中”啊?
这个解释可以见于《说文》,说:“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
《郑岗训字》上的记载是,“人行于路上,行也,不失其道。道从首从三从止,首为起始,行有起止,一止行二,二止行三,三生万物。”
那么这里头啊有文字演变,那么从金文一直到小篆再到楷体,我们现在楷体这个道字,大家都比较熟悉。一个走之,一个首,那么一直往后推,往上推,在象形文字的时候,这个道字其实啊就是画了一个人在走路,慢慢衍生成文字。
所以按照《郑岗训字》所解,道从首从三从止,也就是人从首。从出发地开始走,走完一程以后,止,开始走第二程,走完以后又止,开始走第三程,走完以后又止,哎,抵达目的地了。从出发之地行走三止以后抵达目的地,这就是“道”。
当然这个“三”呢不是指具体的数字,三就代表“多”。总而言之,“道”就是什么呢?从出发地开始走,走完好几程以后抵达你的目的地。《说文》的解法是“一达”为“道”,也就是从头走到尾,由出发地走到目的地,那就叫“道”。
在《老子》这本书里,老子把他看到的,或者更加确切地说是感受到的那个“恍兮忽兮”的东西,“字之曰道”,就是我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应该是……是个什么东西,我给他发明了个字儿,我就拿“道”这个字来表示它了,字之曰道。那么没有字之的其他东西呢,我们谁也不清楚,如果说强行需要一个解释,那么作者说他勉强所能想到的一种可能就是,道字的其中一个涵义,或者与老子所感受到的东西比较接近,这个涵义是“行”,也就是人在路上,《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或许想用人的“行”来比喻那个先天地而生的那个混成之物“之行健”,以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在为其所发现的“浑成之物”起名为“道”之后,老子就在《老子》这个书里头反复地阐述他的发现,归纳出如下四个特性:一是阴阳,二是刚柔,三是动静,四是有为跟无为。
那么《老子》归纳出来的道的四个特性,无一不被鬼谷子化用在他的纵横理论体系当中,接下来我们会逐一的讲述:
昨天呢说老子归纳出来的“道”,有四个特征,或者说四个特性,都被鬼谷子化用在他的纵横理论体系当中,那么今天呢咱们就逐一地把他叙述一下:
首先第一点是阴阳:
关于阴阳,我们在《易经》之理当中已经有所描述了,在这儿呢引证一下:
《老子》第四十二章里头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那么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是阐述了老子的宇宙生成模式。
所谓的“道生一”,是指先天地而生的“混成”之物“道”诞生出元气,元就是一,元气就是一气。“一生二”,指的是元气分生出阴阳二气。那么“二生三”呢,是指阴阳二气相冲,产生和气,和气与阴阳二气合并构成了三。“三生万物”,那就好解释了,天地万物都是由上述这三种气产生的,阴气、阳气、和气。
正是因于此,所以天地万物无不是“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负”就是背负,“抱”呢,拥抱,万物负阴而抱阳,它的逻辑就是,万物当中,无不包含这三种气,阴气与阳气。阴气背负,在上,阳气拥抱,是在下。阴气浊而下沉,阳气轻而上升,一沉一升,两种气是相互对冲的,对冲就产生的气,就叫和气。那么换言就是,气不和,万物不生。
《老子》的阴阳道论极大地影响了鬼谷子。在《鬼谷子》一书当中,由头至尾,反复地陈述这个观点:
《捭阖》第一当中有好多处,都是说明这个观点: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
观阴阳之捭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
还有: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那么这一些,都是《鬼谷子》当中对阴阳这个概念的描述,那么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阴阳的关系当中,老子崇尚的其实是阴,主张是“负阴而抱阳”。鬼谷子也是这样的,他强调谋略一定要阴。
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
这是《摩第八》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
这是《谋篇第十》当中所说的
那么在上述这两篇引文当中,鬼谷子煞费苦心,反复强调阴跟阳在纵横道术当中的作用,尤其是阴这方面,生怕我们有所疏忽。那么关于这些引文里的详细解释呢,我们在后边会有单独的文本解读,这里不再赘言。
那么这节呢,就到这儿了。
本集内容到此结束,感谢您的收听。
透彻,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