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67、“有才、有德、有学”的三个人才纬度

《大学》67、“有才、有德、有学”的三个人才纬度

00:00
10:52

本集提要:

才、德、学难以兼得

学能弥补才德

四书五经重要在德化的教育

曹操的“求才三令”

康熙对人才的深刻了解

有清一代的用人策略



本集附录:

曹操“求才三令”。分别是建安十五年《求贤令》,建安十九年《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建安二十二年《举贤勿拘品行令》。

《求贤令》(建安十五年)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 上之人(不)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建安十九年)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举贤勿拘品行令》 (建安二十二年)
“昔伊挚、傅说出于;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施世纶(1659年一1722年7月3日),字文贤,号浔江,福建晋江县衙口乡人,祖籍河南固始,后被编入清朝八旗汉军镶黄旗。清靖海侯施琅之子, 施琅之子。他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勤于民事,在民间素有“施青天”之誉,曾被康熙皇帝表彰为“天下第一清官”,后成为清代公案小说《施公案》的主人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喜读乐诵

    认真听听到入迷,想不到来评论,即使想评论也没有合适的语言,因为讲得太好了,博学、精引、正解!🙏

  • 谷一盈

    才、德都可以用学来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