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以后
作曲:johnshih
作词:花睡睡
编曲:joy
演唱:johnshih
总不能避免 在浮华里碰面
你微笑 我无言
爱与恨推杯换盏
瞬息万变
话说到一半 仿佛还没讲完
你转身 我回念
爱与恨侧一侧肩
各知冷暖
我走了 在你走以后
秋风也未曾将夏日挽留
爱与哀愁
是心底沉寂已久的石头
暗纹旧
我走了 在你走以后
没有人将爱再次说出口
沉默良久
那一生百转千回的温柔
永难收
《你走以后》这首歌,是由花睡睡同学和john施同学在2008年左右做出来的。初听就异常喜欢,后来更是每年翻出来反复听,私以为是词曲唱编天衣无缝的典范之作。今日不论其他,只从作词角度讲起。睡睡同学最善从平实字眼中翻出至美至纯的韵味来。无一字生僻考究,无一字聱牙诘曲,但就是简单词汇的简单组合,立即就能翻出前人处所未见的韵致。
这大概就是下文我要说的“创造心”最高级体现。
上期说完一种反面教材的“惶惑心”,那我们这一期就再来说说正面教材的“创造心”。
毋庸置疑,每个写词作曲的人,之所以踏上创作这条路,必然有其肇因。或纯想试水,或因人而来,或欲匡正糟烂的现状,不管起意是高是低,都是因为有那么一点想创造些什么的心在推动。
这颗“心”绝不伟大,但很重要。其实每行每业里的之所以向前发展的内因,也正是这点儿基于不甘的创造心。
所谓创造,顾名思义,就是做出点前人还没做过的事。若究实而论,这一点很难实现,尤其在文字一途。
《圣经》有云:太阳底下无新事。那些能写的东西,前人已写过无数遍,而且人类本身的情感演绎,也就那么多模式,就像编剧大师可以将所有故事走向都囊括进36种模式一样,人性也可以。
但就是在这样一个被局限的舞台,蘸着前人写剩的墨水,我们要想的,依然是用这残墨写出点旧中蕴新,新中藏旧的东西来。既然模式有限,那就在有限的空间里做无限的发掘。
回到歌词这一文体,它大多时候被要求合辙押韵,起承转合,又或依曲填词,平仄俱严,这又进一步压缩了文字可发挥的空间。但往往就是在一个严苛的标准下,迸发的光亮才能夺人眼目。
王小波在《我的师承》里说:“在中国,已经有了一种纯正完美的现代文学语言,剩下的事只是学习,这已经是很容易的事了”,的确,现代汉语在表达的功能性方面,已足可以做到探幽触微,无所不至。所以,那些觉得心头有话却说不出来的人,只能怪语言还没学到位。
而“创造”,首先就是从语言开始的。汉语的本质是“字”的,不是“词汇”或“短语”的。韩愈能在几乎每篇文章中都生产一个或几个成语出来,这是基于他对汉语本身规律的精湛掌握。而所谓创造,一定程度上,就是体现于此。
这些创造,不是胡乱堆砌的生造,也是不东拉西扯的连缀,而是在通彻每个字的词性语义后,有机而自然的组合。语言是条流动的河,只有不断有新的水加入,才不至干涸。每一次新的探索,每一个新的组合,都是对语言本身的增补和丰满。
但单纯对语言词汇的增补,却还不是“创造心”的最重点,我觉得所谓创造心,最核心在于“从零开始看待一切”。
我们每个人在心智打开之初,就如饥似渴吸收看到听到的一切,在这一漫长过程,词汇量、阅历、识见都与日俱增,但同时,对那些本只需不碍不障去看的东西,比如爱情、亲情、美等等,也被遮上了一层层似是而非的纱罩。
就如静安先生论 “代”与“不代”——“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 ‘刘郎’等字。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若惟恐人不用代字者。果以是为工,则古今类书具在,又安用词为耶?宜其为《提要》所讥也。
“隔”与“不隔”——问“隔”与“不隔”之别,《人间词话》有论: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 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
之所以引用如此长的篇幅,是我觉得,在这一问题上,少有人比静安先生说得更透。所谓隔与不隔,用佛家语来说,就是见山是什么的问题?
当你去写亲情能摒除“伟大”、“辛勤”、“恩情”、“报答”等套词的时候,当你写“爱情”不再“伤悲”、“喝醉”、“徘徊”、“咖啡”的时候,就是能稍稍窥见字之本源,见字之“创造心”的时候。
“从零开始看待一切”,即使让你摒弃所有积见陈识,从己心出发,用最鲜活的语言去表达最真实的情感。
若还觉得不能入此门径,我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从你所熟悉的语言中,选那些最尖酸刻薄的骂人话去体会,那里头包含着所有你应掌握而尚未掌握的一切语言的秘密。
听歌流心
果然是叶蓝的声音
这么好的节目!为什么停止更新了?太可惜了!
。。。。。
超级喜欢你
欢迎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