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百话】初版序引

【唐诗百话】初版序引

00:00
09:30

    一九七七年冬天,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陈邦炎先生来访问,寒暄几句之后,他就开门见山,说是来为出版社组稿的。他希望我编一本古典文学方面的书稿给他们的出版社印行。我感到很抱歉,无法报答他的好意。从一九五七年起始的二十年间,我虽然还能偷闲看了不少书,也积有不少札记,但因为内容庞杂,要尽快编一本稍稍像样的书,还不可能。不过一九七七年是中国知识分子龙蛇起蛰的年头,我一方面是有点不甘寂寞,另一方面,看见许多久已不知下落的老朋友都已有文章见于报刊,我也未免见猎心喜。因此决心活动活动笔杆子,写那么一二本小书出来,在社会主义文化复兴的大事业中充当一个小卒子。当时我就向陈邦炎先生建议,用一年时间写一本关于唐诗欣赏的书。陈邦炎先生赞同我的建议,希望我能在一年内交稿。他回去后,就把我的计划作为一九七九年的出版选题。
    我于一九七八年一月开始写第一篇。按当初的设想,仅仅是选讲几十首唐诗,使它们能代表整个唐代三百年的诗风。我想一共写六十篇,每篇讲一首或几首诗,介绍一位或几位诗人,用串讲的方法,把我对这些诗或诗人的了解讲解一番。我当了四十年的语言文学教师,课堂讲解是我的老本行。我不会写研究文章,我能写的文章,人家读起来也还像是课堂教学用的讲稿。因此,我把书名定为《唐诗串讲》,表示我还有点儿自知之明。我打算每个月写五篇,到一九七八年底,准可完成任务。
    但是,我一鼓作气地写了几个月,信心慢慢地出现了裂纹。原来这本书并不容易写,至少不像我最初设想的那么容易。我把这本书的读者假定具有文科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在讲解每一首诗的时候,我碰上许多诗以外的事情,估计我的读者恐怕未必了解,我以为应当顺便讲一讲,于是我离开讲诗而去跑野马。我要讲一个典故的意义,讲一首诗所反映的时代、政治背景和社会风俗,或要讲一种诗体的源流,就必须在讲一首诗之前,或同时,还得讲关于诗的文学史、文学概论和有关的文学基础知识。
    过去我自己读唐诗,是以我自己的语文水平为基础,凭我的直觉去理解的。我从来没有发现我的理解和别人的理解,会有很大的距离。现在要凭我的理解写成一本书,就有必要看看别人的理解。因此,我搜集了许多唐诗的注本来,也参看了许多关于唐诗的论文和诗话。谁知不看犹可,一看却常常会大吃一惊。原来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唐诗,从宋、元、明、清以来,就有许多距离极远的理解。不但是诗意的体会,各自不同,甚至对文辞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这样,我对自己向来以为没问题的理解,也未免有些动摇。怎么办呢?为了要核实情况,从语言文字中求得正确的含义,我又不得不先做些校勘、考证的工作。这样,我的野马又跑进史学的园林里去了。
    信心有了裂纹,胆就怯了。写作的速度也因此而缓慢下来。到一九七九年十月,才写成六十篇。但是只讲到刘禹锡的诗,还有许多中唐诗人没有讲到,晚唐诗更是还远呢。看来这六十篇也还编不成书。于是把成稿搁置在架上,打算一边续写,一边修改,把内容扩大为一百篇。
    一九八O年到一九八二年,这三年是我极为忙碌的年头。不过现在回忆起来,也不知道究竟忙些什么。这部稿子依然搁在架上,没有时间、也没有勇气继续写下去,它几乎已等于废品。只有在几个刊物来要稿的时候,曾抄出几篇去发表过。一九八三年初,正想挤出时间来完成这个工作,想不到从三月中旬起患了一场大病。我在医院中住了十八个月,于一九八四年九月病愈出院。回家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出这六十篇旧稿从头再看了一遍。看后的结果是放弃了修改的意图,下决心继续写下去。这回不想用串讲的方法了,我改用漫话的方法,可以比较自由活泼地和读者漫谈唐诗,因而把书名改为《唐诗百话》。从一九八四年十月起,到一九八五年六月,总算凑满了一百篇。今天把笔写自叙,回顾这部书稿,经历了八年之久,终于还能完成,自己也料想不到。
    我把这部书稿的写作经过向读者汇报,是希望读者原谅我前半部和后半部的写法不同。距离虽然不太大,但后半部写得似乎较为活泼,而前半部却是讲义。我希望,连同本书其他方面的缺点,读者能不吝指教。

                                                                                    施蛰存

                                                                            一九八五年七月五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真水无香春暖花开

    信心有了裂纹,胆就怯了。写作的速度也因此而缓慢下来。到一九七九年十月,才写成六十篇。但是只讲到刘禹锡的诗,还有许多中唐诗人没有讲到,晚唐诗更是还远呢。看来这六十篇也还编不成书。于是把成稿搁置在架上,打算一边续写,一边修改,把内容扩大为一百篇。

  • 听友254379181

    一九七七年冬天,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陈邦炎先生来访问,寒暄几句之后,他就开门见山,说是来为出版社组稿的。他希望我编一本古典文学方面的书稿给他们的出版社印行。我感到很抱歉,无法报答他的好意。从一九五七年起始的二十年间,我虽然还能偷闲看了不少书,也积有不少札记,但因为内容庞杂,要尽快编一本稍稍像样的书,还不可能。

  • 听友254379181

    当时我就向陈邦炎先生建议,用一年时间写一本关于唐诗欣赏的书。陈邦炎先生赞同我的建议,希望我能在一年内交稿。他回去后,就把我的计划作为一九七九年的出版选题。

  • 听友254379181

    我于一九七八年一月开始写第一篇。按当初的设想,仅仅是选讲几十首唐诗,使它们能代表整个唐代三百年的诗风。我想一共写六十篇,每篇讲一首或几首诗,介绍一位或几位诗人,用串讲的方法,把我对这些诗或诗人的了解讲解一番。我当了四十年的语言文学教师,课堂讲解是我的老本行。我不会写研究文章,我能写的文章,人家读起来也还像是课堂教学用的讲稿。因此,我把书名定为《唐诗串讲》,表示我还有点儿自知之明。我打算每个月写五篇,到一九七八年底,准可完成任务。

  • 听友254379181

    这回不想用串讲的方法了,我改用漫话的方法,可以比较自由活泼地和读者漫谈唐诗,因而把书名改为《唐诗百话》。从一九八四年十月起,到一九八五年六月,总算凑满了一百篇。今天把笔写自叙,回顾这部书稿,经历了八年之久,终于还能完成,自己也料想不到。

  • 听友254379181

    过去我自己读唐诗,是以我自己的语文水平为基础,凭我的直觉去理解的。我从来没有发现我的理解和别人的理解,会有很大的距离。现在要凭我的理解写成一本书,就有必要看看别人的理解。因此,我搜集了许多唐诗的注本来,也参看了许多关于唐诗的论文和诗话。谁知不看犹可,一看却常常会大吃一惊。原来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唐诗,从宋、元、明、清以来,就有许多距离极远的理解。不但是诗意的体会,各自不同,甚至对文辞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这样,我对自己向来以为没问题的理解,也未免有些动摇。怎么办呢?为了要核实情况,从语言文字中求得正确的含义,我又不得不先做些校勘、考证的工作。这样,我的野马又跑进史学的园林里去了。

  • 真水无香春暖花开

    但是,我一鼓作气地写了几个月,信心慢慢地出现了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