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起来雷打不动?

第4课 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起来雷打不动?

00:00
10:43

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添加助教Amy老师微信:GreatTodd

进行交流喔~



第4课 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起来雷打不动?


激发孩子学习力,做有远见的父母!各位宝爸、宝妈,你们好!我是托德老师。

 

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有的孩子做事情特别容易专注,他们一旦进入一个任务就专心致志,别人叫他时就和没长耳朵一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们学什么都是效率高的,也容易出成绩。

 

相比之下,另外一部分的小朋友,正好相反。他们就像是屁股上有一个钉子一样,5分钟就坐不住了。东张西望,意识神游。如果一个孩子不能专注,他就是有再好的记忆力、智商,都很难持续的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他的成就也一定是有限的。

 

所以,专注力也被无数心理学家认为是学习能力的标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研究调查发现,对于个体来说,专注力比智商更能影响一个人的最终成就。

 

那现在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小朋友的专注力好坏呢?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啊,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学学4岁啦,妈妈带她学习画画。每次回家,还需要继续练习。学学拿着画笔,刚画两下,就被书房里打电话的爸爸吸引了,眼睛滴溜溜的看着爸爸问:谁给你打电话啊?妈妈一看,小家伙这么不专注,然后不断提醒她:你要专心啊,专心!被妈妈提醒,学学又开始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画上,但很快又去看刷抖音的爷爷。妈妈发现,一有风吹草动,学学的眼睛就嗖的过去了。忍了很久才忍不发脾气的妈妈找到我不停的诉苦,不停的叹气,怎么有这样一个不专心的孩子。

 

好,现在,我要问你们,你觉得学学的专注力正常吗?


我的答案是:不能因此证明,学学的专注力不正常!为什么?这个故事里有三个关键点:第一:年龄,第二,环境;第三,专注力类型。

 

每个爸爸妈妈都要清楚,对于儿童来说,年龄是专注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年龄越小,专注的持续时间越短,通常5岁以下的孩子,专注持续时间10分钟左右,7岁左右的孩子15分钟左右,10岁左右的孩子25分钟左右。可以说,不考虑年龄对专注力做要求,就是耍流氓!

 

故事的第二个关键点:环境!你们看,学学家的环境好吗?爸爸打电话、爷爷刷抖音。这样的场所,几乎每个声响都能吸引到孩子。而孩子的注意力包含了,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与有意后注意三种类型。像画画、学习、读书这些都属于有意注意,是需要孩子付出努力才能达到专注效果的。而孩子被外界的声音、被五颜六色的电视画面所吸引。这种注意,属于无意注意,或者有意后注意。他们几乎不需要意志力,就可以达到专注。两者比起来,孩子一定是更容易进入到无意注意的状态。也就是说,他们更容易分心。

 

第三个关键点,注意力的类型。好多父母会把,小朋友能够一口气看1-2个小时动画片,作为他专注力不错的证据。但是,我们刚才说了,在被动接受视频、游戏信息的时候,产生的只有无意注意。不需要努力的无意注意,对学习、思考这些需要主动专注的事情没有意义。反而,越是多的使用“无意注意”,就越可能影响孩子真正的专注力——有意注意。在学习上,他们的专注能力,也就表现出不理想的状态了。

 

所以啊,我们要谈一个小朋友专注力好不好,必须要考虑到这三个因素,才能谈到下一步,如何去帮助孩子变得更专注。那到底怎样去帮助孩子呢?

 

这里,我们的方案分为了短期方案以及长期方针:短期方案是为了让小朋友专注于某件事情,而长期方式是帮助孩子拥有高质量的专注能力。

 

本节课,我们先从短期方案来讲,其实也就是你可以通过什么样的任务和活动设置,让孩子保持专注力。


我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发现,孩子们只要拿着手机、平板开始玩游戏的时候,就会一下子被任务吸引,一玩就是几十分钟不带上厕所的。为什么,孩子们一遇到游戏就像是被黏住了一样呢?除了游戏本身五颜六色的画面刺激之外,最吸引人的孩子他们的任务设置。可以说,电子游戏的设计者其实都是任务设置的顶尖高手。因为他们如果不会把任务变得有吸引力,他们的游戏就可能很快被抛弃。

 

那游戏在设置任务方面,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呢?

 

首先,一定要设置明确的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当下的任务有清晰目标和明晰规则的时候,会更容易引发专注力,反之,就很难产生持续下去的专注力。我们拿“愤怒的小鸟”这款游戏为例啊!目标非常简单明确,把小鸟以不同的角度飞出去,冲击垒好的木块、砖块,压爆那些邪恶的小猪!把小猪全部压爆,就完成了任务,只要还剩下了小猪,任务失败。

 

但是,在孩子的学习中,我们并没有帮助小朋友设置清晰明确的目标。比如,很多家长对上学的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这是一个很模糊的期待。什么是好好学习?要学习得多好?怎么做到?所以,这基本上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要激发专注,就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


比如,你要在1小时之内,把数学作业做完,并对答案,完成修改。这就是一个明确的任务安排,有时间限制、有类型、有过程。

再比如,这个星期我们要完成钢琴里面的左手手指练习,你的目标是以中等速度完成这个曲子,每一次弹奏的错误不超过1次。只有类似这种清晰的目标和规划,才能让孩子确认做事情或任务是为了什么,从而更加专注。

 

其次,就是这个任务得和小朋友的能力相匹配。


游戏设置中,总是充分的考虑到了难度这个因素。因为太难,就很容易让用户直接放弃玩下去。所以,他们最讲究难度和游戏者的能力相匹配。很多游戏会配备多种难度选择,业余级、专业级、困难级、地狱级等等。你可以先使用简单的难度通关,再去挑战高级难度。这样也就可以保证,玩家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专注于当下任务,而不会有过大的挫败感。

 

所以,你为孩子设置学习任务的时候,也要考虑到难度匹配问题。比如,一个6岁的小朋友,每天你可以先设置背10个英文单词的任务。如果他能够轻松完成,觉得简单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这个任务增加为每天15个,如果又完成了,再慢慢的往上加。一旦孩子觉得吃力了,就应该保持在当前水平,甚至给他降低难度。可能有的家长回想,这不是让他退步吗?我要告诉你,绝不是!因为,让孩子专注的,坚持做一件事情,比某一天做得多好、多难要重要得多!

 

第三点,要持续保持孩子的专注力,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反馈。


这一点,游戏也是做得很好的!比如,“愤怒的小鸟”游戏,会在你每通过一关之后,给你一个快速评价。一颗星、两颗星或者三颗星。如果你用一个小鸟就打垮了所有的小猪,那你就获得3颗星,但这是最难的。你没有做到,也没关系,你可以用更多的小鸟完成总目标。分别获得2颗星、以及1颗星。这样,玩家就可以知道,我在这一关当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还要不要继续挑战更好的成绩。这里面,就有两个技巧:及时反馈和量化反馈。游戏绝不会等到你过了10关以后,再给你一个成绩。也不会只给一个你过关了的反馈。因为,反馈越及时、越详细,你的目标感也越强。从而会随时调整自己的过关计划,继续的专注下去。

 

应用到孩子的学习中,我们同样可以注意以上两点。如果可以,最好是每天都看一看小朋友的家庭作业,并且做出你的反馈。这种反馈,最好是基于事实,而不是基于你的评判。比如,小明,我发现你今天的数学作业是在一个小时候内完成的,而且全部正确。我已经看过了,你是怎么做到的?而不要只是说,我看了你的作业,做得很好、或者做得很差!高频率、基于事实量化的反馈,就像是给孩子一个新的航标,让他们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不会迷失方向。

 

好,我们来小结一下。所以,在生活中,当你在抱怨孩子不专心、不认真之前,第一步,不妨先来看看:在具体的任务设置,你做好了吗?让小朋友写作业,你有帮助他们制定今晚的具体的目标吗?这个目标和他平时完成作业的水平匹配吗?每天你有做及时、基于事实的积极反馈吗?如果没有,就先别给孩子贴上不专注的标签。做到这三点再说!

 

OK,讲到这里。我们还是不能忽略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即便在具体任务中,我们设置得比较科学了。小朋友的专注力,仍然可能不如其它的孩子。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这种长期的专注能力,是不是可以训练的呢?

 

下一集,我将会给大家详细的介绍,提高专注能力的长期方针。欢迎收听,我们下节课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我说你是我的小懒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