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琦本瑞禅师悟道因缘

天琦本瑞禅师悟道因缘

00:00
10:25

天琦本瑞禅师悟道因缘 
  竟陵荆门天琦本瑞禅师,杭州东明宝峰智瑄禅师之法嗣,俗姓江,江西南昌钟陵人。本瑞禅师幼时随父经商颖州,二十岁时,忽念色身色无常,遂弃家远游,投荆门无说能禅师座下落发。无说能禅师令他看“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话头。天琦禅师遂依教参究,却无所得。
  于是天琦禅师便辞别无说能禅师,投佛照禅师座下。在那里,他有幸遇到道翼首座(亦说昱首座)。道翼首座对他的道业非常关心,苦口婆心,百般提携,甚至不许他说话,不许他闭眼。
  一日,有人在廊下讲话,天琦禅师情不自禁地竖起耳朵倾听。
  道翼禅师于是走过来,抡拳就打。
  天琦禅师道:“吾不曾磕睡。”
  道翼首座道:“你不曾瞌睡,耳听那(哪)里?”
  又有一天,有两位僧人在量尺寸裁衣服,天琦禅师从旁边经过,不经意瞟了一眼。
  这时道翼禅师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抡拳便打,说道:“你那眼也不得停住,话头焉然得著实?”
  经过道翼禅师这样的昼夜逼拶,天琦禅师修行更加精进,功夫也日趋纯熟。
  一天,天琦禅师陪同高邮局全首座前往襄阳。途中偶然听见有一位妇女在唤猪。
  全首座道:
  “阿娘墙里唤哪哪,途中师僧会也么。
   拶破这些关捩子,娘娘依旧是婆婆。”
  天琦禅师一听,惊诧不已,通身汗流。
  为了早日证道,天琦禅师过着近似苦行僧般的生活,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衣着。他连续五年冬天不曾穿过棉袄,也没有内衣,一年四季就穿着一领破衲,褴褛不堪。
  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修,一天,天琦禅师偶然翻阅祖师语录,就在他提撕沉吟之际,忽生疑情:“疑是阿谁?举处是何人?”这疑情越来越重,于是,他便终日只看“是谁”二字,心心念念,昼夜一如。忽然间,他发现,山河大地和自己的身体突然不见了,犹如虚空。
  不久,天琦禅师便开始游方参学,请求诸方尊宿为他抉择。
  在山东静东晖禅师座下,一天,天琦禅师得了痢疾,非常厉害。静东晖禅师勉励他道:“病夫,切不可放过!”于是为他举大慧宗杲禅师患背疽之因缘——
  昔大慧宗杲禅师在径山患背疮,疼痛无比,昼夜叫唤。有僧问:“和尚还有不痛底么?”大慧禅师道:“有。”那僧便问:“作么生是不痛底?”大慧禅师道:“痛杀人!痛杀人!”
  天琦禅师一听,豁然有省。
  病愈之后,天琦禅师即前往蜀中,参礼楚山绍琦禅师。  
  行脚途中,一天,天琦禅师偶然听到山鹿的鸣叫,当下便会得“日用之中无有不是底道理”。
  礼拜了楚山禅师,天琦禅师问道:“某甲闲时看来,了然明白,及至临机,因何茫然?”
  楚山禅师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天琦禅师于是便留在楚山禅师座下。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天琦禅师又前往金陵行脚。
  一日,天琦禅师正在途中行走,忽然如梦初觉,从前参学所得,涣然冰消。于是他便当即前往南京高峰,礼谒宝峰智瑄禅师,请求印证。
  智瑄禅师一见天琦禅师,便问:“甚处来?”
  天琦禅师道:“北京。”
  智瑄禅师又问:“只在北京,为复别有去处?”
  天琦禅师道:“随方潇洒。”
  智瑄禅师道:“曾到四川么?”
  天琦禅师道:“曾到。”
  智瑄禅师道:“四川境界与此间如何?”
  天琦禅师道:“江山虽异,云月一般。”
  智瑄禅师于是举起拳头,问道:“四川还有者(这)个么?”
  天琦禅师道:“无。”
  智瑄禅师道:“因甚却无?”
  天琦禅师道:“非我境界。”
  智瑄禅师道:“如何是汝境界?”
  天琦禅师道:“诸佛不能识,谁敢强安名?”
  智瑄禅师道:“汝岂不是著空?”
  天琦禅师道:“终不向鬼窟里作活计。”
  智瑄禅师道:“西天九十六种外道,汝是第一。”
  天琦禅师一听,便拂袖而去。
  智瑄禅师一见天琦禅师脚跟已稳,不受人瞒,非常高兴,于是授予他法衣和拂子,并说偈云:
  “济山棒喝如轻触,杀活从兹手眼亲。
   圣解凡情俱坐断,昙花犹放一枝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不滞空

    如是看来看去。不妨头头独露。法法全彰。万境不能侵。诸缘不能入。得失是非。都无缝罅。明暗色空。了无彼此。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尽圣尽凡。都卢祇是一个谁字。更无别念。上下无路。进退无门。山尽水穷。情消见绝。豁然l#焊-干+恭r#地一声。方知非假他求。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宝峰瑄嗣)。

  • 不滞空

    嘉兴东塔野翁晓禅师   无趣空参。每呈见解。师皆不诺。一日谓趣曰。我有一言。要与汝说。空耸耳而听。师但笑而不语。空再四恳请。师复笑。空始具威仪作礼。跽而哀恳。师乃曰。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贵在直下体究。子若果信得及。可放下万缘。参个一归何处。空从此死心看话头。经三载。一日闻鸡鸣有省。诣师求证。师反覆征诘。后付衣拂。复示偈曰。非法非非法。非性非非性。非心非非心。付汝心法竟(宝芳进嗣)。

  • 不滞空

    ○示众。祖师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更无别法。若向者里知个落处。定也有分。慧也有分。宗也有分。教也有分。佛法世法。无可不可。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其或不然。定也不是。慧也不是。宗也不是。教也不是。盖为不识本心。名为狂妄。经云。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诸佛诸祖。惟传一心。不传别法。汝等不达本心。便向外求。于妄心中。起妄功用。所谓如邀空华。欲结空果。纵经尘劫。只名有为。须知见性成佛。性乃不是见他人之性。佛乃不是成他人之佛。决定是汝诸人本有之性。与十方法界。秋毫不昧。人人本具。个个不无。

  • 不滞空

    关于见性之事,僧宝禅师曾经在一次上堂的时候,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若论此事,如人作针线,针针相似。忽见人来,不觉失却针,只见线。这边寻也不见,那边寻也不见。却自曰:‘近处尚不见,远处那里得来?’多时寻不得,心烦不好,昏闷打睡,拽衣就枕。方枕时,蓦然一箚(zha),曰:‘原来只在这里!”   参禅用功开悟,其过程与这个比喻颇为相似。用功须针针相续,打成一片。等到功夫成熟了,一个外在的因缘,将能所用的一时打却,那个时候,如处虚空,无处把捉,心大不安,不敢承担。这时一念回光,发现自己的脚原本就踏在地上,始信从前功夫皆是错用。虽然如是,若不经过一番苦寻,又如何信得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