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视频来自泉州南音网。
南音欣赏之《去秦邦》
故事:见《苏秦》。战国,策士苏秦,破家说秦,不第归来,父母哥嫂报以白眼,妻周氏遭嫂奚落,不敢下机迎接。苏秦愤而到三叔处攻读兵书。是夜,周氏提灯来接,苏秦不纳,决意游说六国,周氏继而拦路劝阻。但苏秦去意已决,难以挽留,夫妻挥泪而别。后苏秦衣锦还乡,父母兄嫂,一反常态,奉迎阿谀,前倨后恭,极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落祠堂”相认时,周氏一曲《当初贫》,诉出身受的苦难和哀怨,公婆悔恨不已,至此苏秦始认双亲,合家团圆。
《苏秦》一剧为梨园戏优秀传统剧目,《南词叙录》列入“宋元旧篇”,题作《苏秦还乡记》。该剧目在梨园戏的口传身授中列为“开坊戏”,有“自君去后”、“特来报”、“当初贫”等名曲,几百年来深受群众欢迎,是闽南地区家喻户晓的一出优秀剧目,多次前往菲律宾、新加坡、台湾等地演出。
另《金印记》 元·苏复之作。写战国时苏秦受封六国丞相的故事。共四十二出。剧情是:战国时儒士苏秦学识渊博,但一时难展抱负,而其父母及哥嫂谓其迂腐无能,总是嘲笑凌辱他。只有叔父了解苏秦的抱负,十分同情他,一日,听说秦国挂榜招贤,便指引苏秦前去应招,并赠以盘缠。苏秦来到秦国,不被录用。当他回到家里,受到父母辱骂,哥嫂的凌辱。苏秦不堪凌辱,欲投井自尽,被叔父拦住,收留回家。苏秦来到叔父家中后,刺股悬梁,发愤读书。不久,魏国挂榜招贤,叔父又指引苏秦前去应招。苏秦来到魏国后,游说六国,合纵以抗秦,终因伐秦有功,为六国君主所推崇,封他为六国都丞相,赐以金印。苏秦衣锦还乡,父母及哥嫂皆亲到接官亭迎接,而苏秦将父母与哥嫂撇在一边,先来到叔父家中,拜谢叔父。后得叔劝说,见了爹娘、哥嫂及妻子,一家团聚。现有明继斋刊本、玉夏斋刊本。
梨园戏“上路”、“下南”均有此剧目,都是内棚头戏。有旧抄残本,1963 年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又请“上路”、“下南”老艺人对照旧抄本口述增补校正。两派故事情节大致相同,有的各有自己的场景;有的场景全同;有的场景相同而曲白互异(一般是下场诗同,其他则不同)。两种本子科诨甚多,各异其趣。
此戏南戏有《苏秦衣锦还乡》一目(见《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已无传本;元杂剧有《冻苏秦》一剧,《九宫正始》收有曲文;明传奇有《金印记》,元末明初人苏复之作,共42 出。据近人赵景琛先生考证,《金印记》是《冻苏秦》的改本,而《冻苏秦》又改自南戏的《苏秦衣锦还乡》(见《元明南戏考证》),可见此戏前后的几种本子故事情节都是一脉相承的。
梨园戏《苏秦》故事,大致与《金印记》相似,曲文间或有相同相似之处,一般是每出戏前一支曲子或念白与《金》剧相当场口的曲子相同或相近,余者相同的较少。其中“三婶报”一出中的一支曲子,与《冻苏秦》中的[下山虎] 曲词相当,而此文曲子为《金印记》所无,梨园戏此剧是否另有源头,存疑。
此戏于 1955 年由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将“上路”、“下南”两种本子合并,剧本整理者林任生、许书记、张昌汉。1966 年以后中断演出,1978 年又恢复演出;1980 年作为赴香港演出剧目之一。
曲名:《去秦邦》 管门:四空管,紧三撩 滚门:中滚·三遇反
曲词:
注释:①计智:计策 ,办法。②来去:去。③思疑:想到。④机:古代织布的机器。⑤命运都究未是::还不好。还不到时来运转的时候。⑥何卜:何必要。⑦致惹:致使。⑧今旦:同今日。⑨今卜:如今要。10.共谁:向谁。
乐谱如下:
1.南音工乂谱如下:
2.南音工乂谱、简谱、五线谱对照如下:
解说:曲中叙述战国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回家,受到一家人蔑视;他再发奋用功,后来向赵国献策成功,衣锦还乡,一家人到三十里外迎接。故事嘲讽那势利社会的人情冷暖。曲调悔恨感慨,表现苏秦暂时受到挫折的心境。从“今日方知”到“有只万苦千辛恨谁得是”一气呵成,如诉如泣,将心中的怨恨全盘托出,可说是全曲的高潮。其实当时并无科举制度,当无“不第”之事,是后人借古人以感叹人情冷暧、世态炎凉。
“三遇反”就是“三遇犯”,三次“犯调”的意思。从“中滚”开始,到“一去三年”转“中水车”,再到“谁思疑”又转“北青阳”,最后“今日方知”接“中滚煞”结束;《去秦邦》的“犯调”属同宫犯调,就是三调都是四空管。如犯调是不同调,则属不同宫犯调, “十三腔”是不同宫犯调。“犯调”是一种戏剧音乐转向成熟的标志。
有关苏秦的南曲没有套曲,只有散曲:包括:《去秦邦》(中滚·三遇反)、《特来报》(锦板)、《当初贫》(长寡,厦门称寡北)、《心头欢喜》(中滚过北青阳)、《贤媳妇》(北调)、《空思断肠》(二调)、《空思肠断》(北青阳)、《寻思一起》(北调)、《相思病损》(玉翼蝉)、《为君废业》(短福马)、《堪叹夫君》(锦板)、《魏邦去》(北青阳)、《劝官人》(长水车)等13首。
以上资料来自泉州南音网、福建南音网。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