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修行?自己用智慧、学问、修养,改正了贪、瞋、痴、慢、疑,以及不正确的观念,这就是修行之路,并不是求佛菩萨、上帝、鬼神来帮忙。那么如何改正呢?修行又要修个什么行呢?有个名称叫“十善业道”,修一切善,这叫修行。当然打坐、念佛、做工夫,也是向这个路上走,不过不如修正自己平常的言行,从作人做事方面改正自己,这是走十善业道的路子。什么叫十善业道?身业有三:不杀、不盗、不淫;口业有四: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业有三:不贪、不瞋、不痴。这就是修善道了。
我们生命活着有三个条件,身、口、意。这个身体爱做坏事,身体所造的罪过是杀、盗、淫。杀是杀生,侵害别人的生命,一听乌龟营养,不惜花大钱买一只杀来吃。什么好就吃什么,都是为自己,这个是杀。盗就很严重,侵佔别人的东西,欺骗人家;譬如做生意,想办法推广宣传,用各种不正的手段使人家上当,把别人口袋里的钱骗到自己的口袋来,这也是盗的行为。狭义的淫是男女关系,广义的淫就是享受得过分,贪图享乐,刺激快感的,就叫做淫。
为了慈悲尽量做到不杀生,所以后来中国佛教提倡吃素。前天有一位快八十岁的老学生,也是退休的大学校长,他讲到一个不杀生的问题。他说有人告诉他一定要吃素,这个很难办啊。我说你是个大学校长,我问你,人们吃素是为了不杀害别的生命;那么世界上有没有一个真正不杀生的人呢?他被我问得愣住了,不答话了。不是答不出来,是这个问题很难答覆啊!
我说不杀生是应该的。譬如孟子也讲,对动物“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在厨房里看到鸡鸭被杀,听见那痛苦的叫声,就不忍心吃了,这是慈悲心,没有错,应该的。那么你吃素,蔬菜、草木,它们就没有痛苦吗?“生”“命”是两回事,活着的都有“生”,“命”则是思想感情。那些青菜花木,据植物专家研究,它们也懂得音乐,不过“命”,思想感情这方面少一点。虽说最好是不杀生,但除非打坐修行到了家,不吃东西可以活,乃至入定不要呼吸了,才可能不杀生。不然我们鼻子呼吸,一口气吸进来,空气里多少细菌黏到鼻腔死去了,也是杀生。一切都是比较而言的。所以学佛要先学慈悲喜捨,爱众生的生命,不但爱我的生命,也爱别人的生命,乐于帮助人。
那么嘴巴呢?嘴巴最厉害,有四种业:“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什么是“妄语”?就是说假话欺骗人。尤其现在做生意或是搞政治的,喜欢搞宣传打广告,在市场上欺骗人,这是妄语,这个恶报很大的。“恶口”就是骂人,比如“他妈的”,各种各样的骂法,叫做恶口,对人没有慈悲、亲爱的口吻。“两舌”,我们经常犯这个毛病,对老张讲老王坏,对老王讲老张不对,古人有两句话:“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每个人背后都有人讲,当面说人好话,转过身来,嘴巴一歪,就告诉别人这个家伙多坏多不对,人最容易犯这两舌的口过。
“绮语”不单指黄色笑话,无聊的话、过份的话说多了,也是犯了“绮语”。我们检讨自己,一天说正经的话有几句?其他都是无聊的话,而且有些人不说无聊话还不能过日子呢!这四种是口的罪过,把这四种错误改正过来,就是口业的善德。这里随便举一个佛经故事,说明口造善业的果报。据说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与常人不同,其中一相,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触到额头髮际这里。为什么?因为他多生累世没有说过谎话,因而得这个好的果报。所以每个人相貌好坏、身体的健康状况、寿命的长短,都是六道轮回、三世因果的报应。
讲到意识思想,内在的起心动念,严重了!贪、瞋、痴这三种恶业随时会犯。贪,人有贪心,当母亲怀孕的时候,你这个灵魂一入胎,已经有贪心了,在娘胎里,吸收了母亲的营养变成自己的,要母亲提供一切东西让自己成长,这是基本的贪心。一个婴儿生来,你不给他吃,不给他奶喝,他会哭的,贪嘛,佔有心,都要抓来给自己,因为天生有个“我”。这个“我”的毛病就包括了贪、瞋、痴、慢、疑、恶见的成份在内。佛说了这个大原则,这就是人自己心里头坏的一面。
瞋呢?我们心理上,凡是不喜欢的、讨厌的,就会想把它丢开;婴儿也一样,不喜欢看的人,看到就会哭。瞋恨、埋怨、讨厌,这都属于瞋的心理。痴,没有智慧。譬如从小读书,老师教的功课看不懂,学也学不会,乃至听了课记不住,考试成绩差,没有记忆力,因为脑子不灵光、混乱又容易痴迷。中国这个“痴”字古代怎么写呢?癡,是“病”旁,是一种毛病,人脑筋不健全这个病,“病”里头一个多疑的疑,这是繁体字古写。那么后来有了俗体字,病里头一个知道的知,叫痴,就是无知,自己的智慧有了病态,不知道,心不专一,不冷静,就是痴迷。贪、瞋、痴、慢、疑、恶见,都是意识思想配合情绪的。
我们简单介绍了这身口意十个恶业。我们研究自己,身体、嘴巴、思想情绪,这十种不好的行为,我们每天在犯,如果把这些错误改正过来,就叫十善业。佛学的道理,即使你不信佛,也不信任何宗教,如果身心行为合于十善业道,也等于在修行了,就会有好的果报。所以我一听基督教、天主教讲不拜偶像,我就笑。我的学生中也有牧师、神父、修女,我说你们没有研究,你们的宗教强调“不拜偶像”、不迷信,这是佛教来的,万法“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反对拜偶像。佛教真正的意义是一切唯心,“自求多福”四个字,只要自己改正自己,就改变了命运。这是在行为上配合佛学方面的讲述。
《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东方出版社)
南无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