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新闻有故事》。在四川大凉山的深处,有一趟非常特殊的列车,今年四十四岁的彝族大姐阿西阿呷,她是这趟列车的车长,她管这趟车叫“小慢车”,“小”是因为这趟车全程只有三百五十三公里,而“慢”是因为中国高铁一个小时就能跑完的车程,这辆车却要朝发夕至地跑上九个小时,但是可以保证“小慢车”是中国最热闹的一趟列车。
大家都管“小慢车”叫“移动的集市”,很多人都是坐着“小慢车”把自家的农副产品卖到附近镇子的集市上,然后再买上盐、水果、蔬菜、日用品,再坐着车回家,阿西阿呷从这趟车上的一个普通列车员到车长,这条线,她已经跑了二十三年。
热热闹闹的“小慢车”车次编号是56335634。每天会对开一列,横穿四川凉山州最贫困的地区,其中有两个国家级贫困县,也因此“小慢车”是沿线那些最不起眼的小站上唯一一趟停靠的列车,“小慢车”的票价还是1995年的标准,最少只要两块钱,全程三百五十三公里也只要二十五块五,货物不跟大家要钱,也正因为如此,村民们那些自家产的农副产品才有了利润,但是铁路总公司每年要为慢火车提供亏损补贴是一千多万元,没错,“小慢车”是一趟扶贫列车,它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具体落实,它也扶起了真正沿线村民很多人的日子。可不仅如此,对于沿线的村民来说,“小慢车”是他们全部的生活,有的人坐着“小慢车”去结婚,结了婚以后,“小慢车”就成了婆家和娘家之间的连接;有的人坐着“小慢车”去看病;有的人坐着“小慢车”去走亲访友。就在我们采访的前几天,有一位孕妇在“小慢车”上突然临盆,所幸母子平安,“小慢车”见证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他是个彝族小娃娃,爹妈给他取的普通话的名字就叫铁生。如果说先进的高铁是我们中国的大动脉的话,那么这一趟“小慢车”它就是毛细血管,它在为中国最细小的细胞组织提供营养,维持生命,他是很多人的“生命线”。但是大山里的人们对于这趟车有了新的寄托,它开始成了孩子们的校车了,孩子们坐着它,走上了人生的第一站。
铁生是在“小慢车”上生的,将来他的爸妈会在“小班车”上挣钱,送他坐着“小慢车”出去读书,坐着“小慢车”走出这片大山。“小慢车”是铁生家和许多彝族普通人家的“生命线”,更是他们的“希望线”。
康辉点评:
姚轶滨一如既往地稳定,“小慢车”的这个选题的很有意思,其实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在我们国家高铁飞速发展的现在,很多的那些地方,还有这样的这个慢车在行驶,而且它们就是在那一个一个的小站上去停,然后成为一个一个的小站背后的这个村子,可能就是几户人家的这个村子的村民,他们像你节目当中说到的这个“生命线”,同时也是“希望”,所以这个选题选得非常好,而且以从小坐“小慢车”长起来的这位彝族大姐后来成为列车长,让她作为整个这五分钟节目的一个串联的一个中心人物,我觉得也使得这个节目就非常地生动,而且就有这个直接的人的这种交流和人的这种温度,所以我觉得整体完成得都很好哦。我觉得如果在这个片子的结尾再畅想一下“小慢车”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可能会更好。因为2020年我们国家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现行标准之下,农村的贫困人口就全部脱贫了,那就未来“小慢车”还会有吗?未来小慢车可能会怎么样地发展?这些如果在“小慢车”的故事的最后也能够涉及的话,那可能会让这个节目它的立意和这个展示的空间会更大一些。
董卿点评:
你的第一个短片,我就非常喜欢,一句话旁白都没有,就是充分地来展现“小慢车”的日常,让我觉得你很笃定,我就给它应该有的时间让你们去看到什么是这趟“小慢车”它最真实的模样。第二个我想说我特别喜欢的地方是因为火车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在影视作品当中,它都是有很鲜明的意象的,我们一旦看到火车,听到火车的鸣笛声,我们心里就会产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它就是远方。所以当所有我们这些从文学作品当中获取的意象,在你真实的采访当中有了真实的对应的时候,我们的内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一种认同感,火车上有了新的生命诞生了,火车上有了求学的孩子在不断地远行,所以请允许我用很文艺的方式来回答他们对你的这个疑问,就是未来会怎样,里尔克有一首诗,它里边写道,你必须活在每一件事情里,你现在所经历的难题,未来会找到答案。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