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来历!弼教村里的百年学府,写下了乾隆年间的一部众筹记

大有来历!弼教村里的百年学府,写下了乾隆年间的一部众筹记

00:00
04:50

“千年花村,黎简故里”——这是很多人记忆中的弼教村

这里家家户户擅长种花,扒草艇去广州卖花是村民们的共同记忆

不止种花有秘籍,他们培养“祖国的花朵”也花足了心思

弼教小学的厚重校史,见证着弼教人两百多年的教育情怀

小小村庄里的百年学府究竟有咩来头?一起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讲到弼教小学的幕后“创始人”,就要从乾隆年间的顺德县令——陈志仪开始说起啦。陈志仪是经过层层选拔、推举进入京师国子监的优贡出身,放到现代,就是品学兼优、保送清北的尖子生。这样一位学霸来到顺德担任县令,自然就带来了重视文教、大力办学的好风气。当时正是清代的全盛时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民间好学蔚然成风,全县学生八百多人,公办、民办书院都是人满为患、优质学位一位难求。这位陈县令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书院、聘老师,让苦苦求学的士子得到了入学的机会。

下基层,走乡村,他把乡校建设放在心上。见到陈村一带文教风气相对薄弱,陈志仪花心思加以督导、代聘名师,借祠堂开办学校。受到这份热情的感染,陈村人先后众筹起了西淋义学、化成义学。如今,在陈村旧圩的星光老年之家球场旁,还能看到刻有“西淋义学”的石匾。

西淋义学石匾


而化成义学更是犀利,不仅保存着陈志仪命名的“化成义学”匾额,还历经一代代重修、迁建,弼教乡子女学堂、顺德县第三区弼教乡中心小学、陈村镇弼教小学……几经改名、屹立至今,保留住了历代政府、弼教人致力教育、造福乡梓的情怀。


化成义学石匾:民国三十六年秋,知县事陈志仪题 黄昆书。


化成义学成立之初,用乡民乐捐的白银2000元,建起了教室四间、礼堂一座、小球场一个。教员四五人,学生七八十个,这间乡村小学就算正式启用了。每经历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变化和进步,民国时期,这间学生数量就已经翻了两三倍,200个学生仔坐满6个班啦。后来,在民不聊生的战争年代,化成义学被迫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本乡有识之士以黎禧为首,奔走省港澳和石岐、增城等地。发动乡民捐资4000多元重修化成义学。有了这笔教育资金,化成义学升级为弼教小学再度开学了。


2000年以前的弼教学校


弼教小学旧校的上课场景


经过数年发展,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学生数量再次翻番。1962年公、民校合办,弼教小学迎来了新机遇,乡政府多次拆建扩建校舍,而且增加了初中班,为上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质生源。


弼教小学旧校的上课场景


2002年,新校落成启用,教学理念、校舍规模再上新台阶,这座小小村庄里的百年学府,实力‍愈加强劲起来!


弼教小学新校


如果陈县令能看一看这座按照省标准建设的现代化校园、听一听到弼教10后小朋友的朗朗书声,一定会倍感欣慰吧!


放风筝


话说陈村,陈村村村有话说!大有来历!弼教村里的百年学府,写下了乾隆年间的一部众筹记。喜欢的朋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绿色陈村的《话说陈村》图文专栏。本栏目由陈村镇宣传文体办呈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