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马文运|一座有故事的城市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马文运|一座有故事的城市

00:00
15:05

     2019年秋,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指导,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主办,安徽省作家协会、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承办的“中国著名网络作家合肥行”活动启动。

      活动中,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带队”,十多位中国著名网络作家参与,共同组队看“合肥之变”。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作家们笔下的合肥形象逐渐成形,合肥的城市形象或是富有文化味,或是充满包容性,以下部分为节选内容。


一座有故事的城市

作者:上海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 马文运



作者简介

马文运,籍贯安徽舒城,法学硕士,上海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


合肥,历史文化古城,三国古战场,涌现过很多历史名人,具有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新时代,又是创新之城,科技为城市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大批超前谋划的“未来产业”,正成为推动合肥发展的新引擎,合肥像一匹黑马,弯道超车,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科技创新明珠。

    

10月21-22日我有幸参加全国著名网络作家看合肥活动,在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的带领下与网络大咖们先后参观了中国声谷、科大讯飞、安徽创新馆、中科大校史馆以及包河公园、巢湖长临河古镇等,领略到了合肥的科技发展成就和历史文化风情,收获满满。

神奇的人工智能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我们首先与科技“相遇”。走进“中国声谷”这个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一大批“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人工智能产品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有能自动生成文本的AI智能写作平台,用户只要输入文章标题,十秒内系统就能自动生成提纲,并推荐相关素材;有听人说话就会打字的智能鼠标,不用动手,只要开口,语音便能自动转化为文字,每分钟可以输入四百多个汉字,支持二十六种语言,准确率更是高达九成以上;还有能对动态交通违法行为自动抓拍的机器人、能加速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类脑智能开放平台 ……

    

看到这么多科技成果,特别是智能成文软件的演示,现场的作家们也探讨起人工智能是否会代替作家写作,大家似乎并不担心,认为人工智能会减轻写作的压力,但永远不会代替人的创造性劳动,它会给写作带来更快的效率,带来对创造性更大的压力和动力。

    

接着我们来到科大讯飞,一进展厅,大家的目光就被一块竖立的显示屏所吸引,这里安装了讯飞输入法,和一般的键盘输入法不同,这款输入法不仅支持手写叠字输入,更可实现语音在线转换为文本。有四川作家饶有兴致地对着显示屏的外接设备说出了一段四川方言,翻译软件迅速识别了方言语音,并准确无误地将其转换成汉语文字,精彩的演示让我们怦然心动,频频点赞。

    

除了这个“黑科技”,展示厅内的一款“智能办公本”也吸引了多位作家的眼光。如护眼墨水屏、无需充电的电磁笔还原了真实纸笔书写体验。作为一款智能笔记本,它的功能还覆盖了语音转文字、智能搜索、中英互译等。据说在会议场景下,它可以将会议语音内容实时转写成文字,使用电磁笔在文本上画笔势即可修正错误文本,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

    

叶辛从早年创作《蹉跎岁月》到今年出版的《五姐妹》,一直是手写文稿,长年累月的超负荷工作让他深感身体有些吃不消。看到这么多智能写作工具,他高兴地对我说:“有了这些高科技,未来作家的创作方式也将发生很大的改变,不需要用笔纸,语音也能实现文学素材的积累。”他希望在创作过程中融入高科技的元素,用高科技为自己的写作“减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令人震撼的大国重器

    

跟随网络作家采风团走进安徽创新馆内,扑面而来一股科技感与未来感。众多酷炫展品一一亮相,让人目不暇接,数字沙盘、量子隧道、人造太阳、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声光电打造的动感效果,如亲临科幻电影现场,让人目不暇接,惊心动魄,赞叹连连。

    

气势雄伟的人造“小太阳”打造永不枯竭的能源,吸引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来做实验,造福人类。墨子号卫星翱翔太空,量子技术保障通信安全。大科学装置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标志和重要基石。如今,合肥已建成三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合肥同步辐射光源以及稳态强磁场装置。一项项量子前沿成果正在加速转化,一个个生机勃勃的企业正在拔节壮大。我们聆听讲解员介绍,未来,依托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建设,合肥将被打造成我国乃至全球量子技术的创新高地。

   

 穿过安徽创新馆内的“量子隧道”,我们仔细倾听世界第一条量子通信保密干线、世界第一条纯电动公交车线路、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世界第一台量子计算机与合肥结缘的故事。大家热议,我们还真没想到,合肥的科技成果这么多,而且还都是世界领先的水平。当我们对合肥还只停留在“一座中部省会城市”的印象时,这里已经通过系列科技创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中国中部,合肥地理和资源优势并不突出。但过去10年间,合肥在同类城市中厚积薄发、崭露锋芒:年发明专利激增27.9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猛增4.8倍,拉动经济总量年均14%以上高速增长,从中下游跃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作为安徽人,我也为家乡的变化感到自豪和骄傲。

一所高校与一座城市的缘分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人才储备。在合肥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在内的高校持续发力,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是与合肥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参观完以中国声谷、科大讯飞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后,我们又来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处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是一所低调甚至是被低估的高校:这里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镇和主力军,曾经中国一半省份的理工科状元都汇聚于此,新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在这里。当合肥跻身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科大也入选“双一流”,并宣布“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目标。

   

 在校史馆里,一张张照片诉说着中国科技大学不平凡的历史。从1958年建校以来,一位位科学先辈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功绩。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从国运所系、大师云集、春风化雨、气象峥嵘、南迁重建、敢为人先、开泰布新、创建一流、东风永恒、勇攀高峰等历史展厅以及少年班、师长厅、校友厅、实物厅等专题专厅,全面了解了科大建校的光荣使命、南迁合肥的艰难困苦、扎根合肥的砥砺奋进;深刻领会了中国科大“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校训的深刻内涵,对中国科大建校六十年以来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成果创新等方面的辉煌成就感到震撼和感动。在“红专并进、科教报国”科大精神展厅,我们还瞻仰了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的光辉事迹,以及南迁合肥后重建学校、首倡恢复高考、首创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的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精神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

    

50年前,一所大学的南迁,一座城市的拥抱,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相伴相生。从两个细节我们能看出合肥对中国科大的大力扶持:当年,当有的地方因为粮食困难婉拒科大的时候,合肥张开热情的怀抱,并倾尽全力提供帮助,当时全省没通暖气,合肥首先给中国科大安装暖气,这也是合肥首条供暖线;在电力不足的情况下,合肥将中国科大列为优先于政府的供电单位。

合肥人说,科大是合肥“最亮的亮点”和“创新名片”,合肥的科技创新成果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此。而科大人说,对合肥有感恩心,更要有回馈心。科大低调、务实、创新的精神,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合肥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说,外界认为科大在合肥是一种地缘劣势,但反过来看也是一种地缘优势,因为合肥“放得下一张安静书桌”。

    

正是这样的胸怀和眼光,如今的合肥,是全国唯一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五大国字号”创新品牌于一身的城市。当前,合肥正在不断汇聚科技智力,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黑马合肥的故事

    

科技凸显特色,人文浸润底色,合肥是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城市。离开校史馆,我们又前往了包公园,这里秋景怡人,美不胜收,漫步在包公园内,让我们心胸涤荡,神清气正。廉泉井、包公祠、包公墓,让我们驻足良久,登上清风阁极目远眺,俯瞰合肥全景,逍遥津遥遥在望,怀古追今,感慨万千。我们沿着环巢湖大道一路西行,迎面微风轻拂,感受巢湖烟波浩渺,白浪追逐,满眼都是盎然秋意。长临河古镇青砖黛瓦、深巷幽静,推开一扇扇古朴的木门,扑面而来的是传统的气息。李克农张治中将军故居的一桌一椅,渡江战役纪念馆照片遗物,都承载着悠长的历史记忆,诉说着无数的动人故事。秋色暮霭中,我们进行了一段时光之旅,深切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和积淀。

    

在我们下榻的宾馆,我们目睹了机器人迎客答询和送餐清扫等服务,惊叹人工智能在合肥不是正在谋划的未来,而已经成为了正在落实的现实。从“江淮小邑”到“创新之都”,合肥已将科技创新嵌入城市的基因。如今,合肥确立城市品牌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成为吸引海内外人才前来工作、交流的一方热土。

    

合肥就是一匹奔驰在科技创新大道上的“黑马”,正从“制造”走向“智造”。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技创新“合肥故事”开启新篇章,值得我们作家大书特书。这是合肥“以文养人”的结果,也是书写文化自信的时代答卷。


赞美合肥,祝福合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