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般若品》获取般若三昧的门径:“无念”(上)

第十四讲 《般若品》获取般若三昧的门径:“无念”(上)

00:00
10:20

        原文:“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们,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喜马拉雅的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上一次我们讲到一个人如何顿悟成佛,在惠能看来“识自本心”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惠能的这个思想可能来自《金刚经》。

        读《金刚经》,你会发现整部《金刚经》其实就是围绕开头那句“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展开的讨论。一个人到了成大自在的境界,他的心是“无待”的,而且心就能够做主,知道哪些可以要,哪些不能要,那个时候外在的世界再怎么花样百出与他都是无关的。所以,惠能说:“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只要善于运用我们与生俱来的般若智慧,来观照、审视自己的身心与外在世界,你就是大自在人。因为对内没有执着于空,对外没有执着于有,内外空空如也,虽如此,内外又宛然清晰,这才叫“识自本心”。这种状境下,所有内外的一切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束缚住你了。这个时候的你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大自在人,是真正的解脱者,已经得了“般若三昧”。什么叫“般若三昧”?惠能在这里说是“无念”的意思。那“无念”又是怎么讲呢?惠能说“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面对外在一切事物,你的心没有被吸引住,没有过去就回不来了,而是站在那里远远地欣赏着,或是向前摸摸闻闻,但没有停留在那里舍不得回来,这才叫“无念”。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你想,外在的世界多美好,多吸引人,你要说不稀罕,这些东西都是虚无的,要了也没用,显然这些说法难以自圆其说,估计没有人会相信。那你要做到“无念”,就需要有强大的定力做支撑。定力不足,是很容易被“染着”的。这个定,就是“般若三昧”。

        做到了“无念”,就可以“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也就是说,虽然面对万事万物,“遍一切处”,但是绝不会停在某个地方被“染着”了。没有被“染着”,不是说外在的事物是虚无的,我才没有被执着,而是你已经看住了自己的心,降伏住了心,没有让心外驰。所以惠能说“但净本心”很重要。只要把心看住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从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这“六门”出来,“于六尘中”,在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里边,“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就是得了“般若三昧”的精髓了。心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的本体,心念一动,就是“六识”在动了,然后通过“六门”,这“六门”就是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相当于“六识”的六种功能,比如眼睛有观看的功能。通过这些功能,“六识”就会在外面找到相应的六种景象。如果控制不了心,让这“六识”跑出去在外面乱来,粘着不肯回来,烦恼痛苦就会出现。所以,只要控制住了心,把心管好了,即便跑出去与外物接触,也是不会被“染着”的,它想回来就回来,想出去遛个弯就遛个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所以,任外在世界如何千变万化,花样层出不穷,我心依然由自己做主,运用无滞,这才“即是般若三昧”,叫作“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大家注意了,惠能在这里还是强调心要有所思、有所动的。如果怕心被外物“染着”,干脆不出来应接,什么也不想也不要,断了所有的念头,那是不对的。所以,惠能说:“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这又变成被法所束缚了,被法把你绑住了,落在了“非空即有”的两边上,成了“边见”,这就不是中道的精神了。刚才一直在谈“无念”,这个“无念”真是太好了,悟了它,就可以达到三种境地。

        第一种是“万法尽通”,即刚才讲的,你面对万事万物,都不会被“染着”,来去自由,通达无碍。第二种是“见诸佛境界”,诸佛的境界都能明白了。诸佛的境界,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我现在还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悟了无念法。没有悟,就不能乱说。即便说了,也是硬邦邦的,不自然,因为不是从心底里流出来的。第三种是“至佛地位”,即就可以到佛的地位。这“无念法”就是“般若三昧”、顿悟法门,在惠能的学问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今天他在这里对来听讲座的各位“善知识”提出了三个要求与希望。第一,他说:“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就是说将来得到我法门的人,在弘扬这种顿教法门时的见地与修行一定要统一,不能有分歧。而且大家要互相发愿,加持这种佛法,就像供养佛、侍奉佛一样地诚心。若能做到这一点,一定会达到“圣位”的。这里的“圣位”指成就佛果。第二,“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传法是要讲究传承次第关系的。“从上以来”,是指从释迦牟尼佛,传给迦叶、阿难,乃至菩提达摩。再从菩提达摩,又传到二祖、三祖、四祖、五祖,一直到我这里。这一代一代默默相传,都是有心法的。所以,我的传人们不可以有私心把“正法”藏起来不传,而去传一些邪法。这是绝对不可以的。第三,“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在传法过程中,假设遇到一些见解不相同、修行不相同的人,有可能是个外道(“别法”),这个时候就不可以把这种心法传给他。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不相信佛经,会“损彼前人”,对于我们这一派祖师传的法会有所损坏的,而且“究竟无益”,即使讲给他们听了,将来也没有什么好处。惠能这么要求大家,主要是“恐愚人不解”,怕那些善根薄弱或外道的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会“谤此法门”,诽谤这一派的顿教法门。如果真要是被谤毁了,那可是“百劫千生”,罪大恶极,更有甚者会“断佛种性”,断灭了佛种性的行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琅琊仙客

    孟子云:求其放心。

  • 琅琊仙客

    不落两边为中道。

  • 永永0099

    无念:识自本心,降伏其心,对内不执着于空,对外不执着于有,但心要有所思有所动,不染着,不粘注,不滞留,收放自如,通一切法,见佛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