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般若品》佛学问题的要义:般若(上)

第八讲 《般若品》佛学问题的要义:般若(上)

00:00
11:26

        原文: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坐,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喜马拉雅的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现在又到了永嘉学派普通话讲故事的时间了。

      惠能被那位韶州的“省长”韦使君请到韶州市中心的大梵寺做讲座,估计也讲了好几场。根据第一章《行由品》里的描述,惠能第一天的讲座主要是对自己如何与佛结缘,并如何得道的经历做了一个简单的回忆。现在我们开始讲第二章《般若品》。

        从第二章《般若品》的第一句话“次日,韦使君请益”来看,第二天惠能就接着给大家讲了一些佛学问题。讲佛学,肯定是比较抽象,不像之前讲得那么有故事性。所以,接下来大家要有思想准备,可能这一章的《般若品》讲起来会比较枯燥。

        惠能今天要讲的是什么佛学问题呢?就是般若。般若是一种智慧,但是般若这种智慧跟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固有的智慧概念是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讲智慧,更多的是说知识渊博,懂得多,脑子灵活。比如上面提到的这个陶瓷茶杯,某个人对这个茶杯的构造原理、制作方法,乃至泥质成分等非常清晰,别人不知道的他都知道,别人造不出来他能造得出来,我们就说这个人的脑子很好用,这个人很聪明、很有智慧。但是佛教当中的这个般若智慧,与此恰恰相反,是指破除对事物的分别之心,消除事物间的绝对差异。大家知道,每个人都有欲望,也都很执着,往往都会被外物迷惑,以为外物真实不虚,对外物有了分别之心,这个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这个是美的,那个是丑的,等等各种差异的想法就出来了。这个时候,佛教当中的般若智慧就出来干预了,它强调外在世界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缘尽之时,万物灰飞烟灭,不复存在。即便和合有形,为了方便称谓,也只是托之以假名而已。所以,具有般若智慧的人,即便面对形色各异的万物,也会一眼看穿华丽背后的虚幻不实。如此一来,看待万事万物就会泯除了分别之心,消除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比如,之前跟大家讲的美丑、是非、对错、上下、高低,就是相对存在的。般若智慧指的就是把你思想当中那种美丑、是非、对错、上下、高低的绝对观念消除掉。当然,这种般若智慧,不但是指你本性当中有这个能力,也指你必须每时每刻都要具有这个能力,而且还要把这种能力持续下去。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每个人都具有佛性,有成佛的可能性,如果不把它发挥出来,显现出来,那是没有用的。一旦显现出来了,就要随时随地落实下来。但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有强大的愿力,以及持之以恒、绝不疑虑、勇往直前的信念。所以,中国固有的聪明智慧是强调分别,印度的般若智慧是消除分别,我这么解释两者的区别,大家就比较清楚了吧。

        下面,我们还是来看看惠能是怎么给大家解说“般若”的吧。

        惠能这次来大梵寺做讲座,是韦使君请过来的。第一章里已经讲过了,这位韦使君的身份相当于一个省的省长,在听讲座的一千多位粉丝当中,他的官位最大。估计是这个原因,在讲座开始,这位韦使君就代表大家发言了。所以,惠能的机要秘书法海用“韦使君请益”来开始进入惠能今天的讲座。这种写法很巧妙,一方面以第一个提问者的身份突出了韦使君这个最高长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安排一个听众提问题,突显了“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传统学习精神。

        “请益”是说昨天已经领受教诲,但还有很多不解之处,希望能再次请教。韦使君要“请益”什么呢?这里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是从第二章的行文方式来看,接下来惠能的“自问自答”应该就是韦使君“请益”的内容。

        面对韦使君的“请益”,惠能的第一句话是要大家“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什么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呢?这是一个专业术语,由梵文音译过来的。“摩诃”就是大,“般若”是指智慧,“波罗蜜多”简称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佛教讲此岸世界是凡夫待的地方,充满烦恼,彼岸世界是成佛得道的人待的地方,那里没有欲望,没有争端,非常幸福。惠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大家先把心静一静,把欲念去除掉,保持清净,然后发愿要用一种非常大的智慧,把自己从充满欲念的此岸世界挣脱出来,争取到达自由自在、充满喜悦的彼岸世界。从惠能开头的这句话来看,就知道接下来讲座的内容就是围绕“般若”来展开了。

        这个“般若”智慧在哪里呢?惠能说,“世人本自有之”,每个人心中都有,“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只不过每个人欲望太大了,执着太深了,把清净的自性弄丢了,整个人迷惘、孤单地站在路口,无力看清方向,没法寻回丢失了的清净本性。那怎么办呢?我们“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大善知识”是指一个有德的人,这里也可以说是一个高明的向导。在我们身心迷惘、无力摆脱困境的情况下,需要找一个这样的高明向导带着走出误区,以便能够见到自己的本性,“回到家乡”。

        当然,每一个人都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欲望少一点、执着轻一点的人,只要机缘巧合,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拨云见日,找回自己身上最宝贵的清净本性。相反,欲念多、执着深的人,就需要经过一些时日的磨炼,才能摆脱执着,明心见性。但是两者都需要机缘,也更需要遇到一个好的向导(大善知识)。所以,惠能说:“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每个人的执着点不一样,深浅也不一样,有的人迷惑浅一点,有的人迷惑就深一点,所以我们才会说这个人聪明一点,那个人愚笨一点。其实,人与人之间本来没有什么愚笨聪明之别,就是因为迷惑浅他就聪明一点,迷惑重他就笨一点。迷惑就是想不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一些年纪轻轻的人碰到一点曲折,就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这就是迷惑,我们就说这个人太愚笨了。相反,遇到事情能理性通达地去处理,并且也能想得通、看得开,我们的深浅而言,就有愚笨与聪慧之别了。比如说,那些追杀惠能的师兄弟们,就是执着太深了,所以就变得很愚笨,自然也就很难把清净的自性找回来。那个惠明虽然也一度追杀惠能,但他贪欲轻,执着少,所以被惠能稍微一点拨,就马上开悟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爱上了中医

    你普通话都说不好,别误导了别人,罪大了

  • 永永0099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 听友194869552

    每个人都有佛性,找回自己的清净本性,才能放下欲望与执着,不被外物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