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两个女人PK八个大臣,如何大获全胜

54两个女人PK八个大臣,如何大获全胜

00:00
21:35

【背景】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在内外交困下不堪重负的咸丰皇帝,带着满腔的遗憾,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因为咸丰生前只有一个儿子,所以皇位的继承权,毫无争议地落到了当时年仅五岁的载淳,也就是后来的清穆宗同治皇帝身上。


鉴于顺治、康熙两位少年继位的天子,都曾有过受权臣挟制的经历,咸丰在临死前,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给载淳精心设计了一套政治体系,用以保证他平稳度过亲政前的日子。根据咸丰的遗诏,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额附景寿,以及四名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瀚、焦佑瀛,被任命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年幼的载淳,在他成年以前,主导朝廷的政治事务。因此,这八人也被称为“顾命八大臣”。


【正文】


在他们当中,最受咸丰信赖,政治势力最大的,当属肃顺。他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济尔哈朗的后人,在咸丰逃往热河后,肃顺被赋予了处理热河行宫一切事务的权力,等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他七位顾命大臣,平日里也与肃顺结为朋党,在朝中相互呼应。可以说,咸丰的这一安排,等于是将载淳托孤给了肃顺。


但肃顺的权力也不是无限的。为了避免他成为第二个多尔衮,咸丰在安排完顾命大臣后,又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字样的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皇后和载淳的生母懿贵妃,并且声明,新皇帝颁布的一切诏书,只有印上这两枚印章后,才能产生效力。这一安排的用意非常明显,就是要让后宫和前朝相互牵制,谁也不能独断专权。


这两个女人,对于很多朋友而言可能比较陌生。咸丰死后,他的皇后被尊为“母后皇太后”,徽号“慈安”;载淳的生母懿贵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换做这两个称谓,大家肯定就很熟悉了。


咱们话说回到正题上。咸丰的这个设计,虽然看似巧妙,可实际上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慈安和慈禧如果与顾命八大臣相处融洽,还则罢了;可要是双方产生了矛盾,那就势必要引起一场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更要命的是,都不用等到同治登基之后再争权,在咸丰没死的时候,双方的代表人物——慈禧和肃顺——就已经发生过纠纷了。


在咸丰逃往热河的路上,肃顺因为大权在握,行事不免有些张扬。他给自己安排了相对舒适的骡车,备下了好酒好肉,却让后宫的妃嫔坐民间雇来的车马,用豆浆充饥。慈禧受不了这份委屈,就央求肃顺给她换一辆车,可肃顺非但不答应,还用言语讥讽了慈禧一番。等到了热河行宫,肃顺等人在日常供应上只顾着满足咸丰的需求,依然不管后妃是否受苦。慈安对于肃顺他们这些个双标行为的态度如何,官方史书上没有记载,但从她后来的表现来看,肯定也有不满。慈禧就更别提了,本来就是个小心眼的女人,肃顺不把她这个将来的皇太后放在眼里,怎能让她不记恨在心?


于是,就在咸丰还尸骨未寒的时候,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之间的斗争,便已经拉开了帷幕。咸丰死后第三天,肃顺等人进见两宫太后,商讨公文流程的问题。八大臣主张,奏折的批阅和圣旨的拟定工作由他们来做,两宫太后不能更改谕旨,只要在写好的公文上盖章即可。但慈安和慈禧不同意,不但坚持要翻看奏折,八大臣拟好的谕旨内容,也要经她们认可后才能发布。说白了,这就是在争未来的大清朝,到底是谁说了算。


按说这么大的事情,双方的矛盾又是如此巨大,起码也要来来回回斗上几个回合,才能有结果。可是自大的肃顺,在这时候犯下了第一个错误,他居然同意了两宫太后的要求。因为他觉得,两个生活在深宫之中的年轻妇人,论政治能力,根本没法和他们这些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油条比。你们不是要看折子吗?那我就给你们看个够,说不准没过几天,你们就得被铺天盖地的奏折吓怕了,到时候还不是得知难而退吗?


肃顺这种天真的想法,不但低估了慈安和慈禧的政治头脑,还小看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顾命八大臣没搞明白的一点是,政治斗争不但是个你死我活的角斗场,而且在这场斗争中,天然居于劣势的不是两宫太后,而恰恰是他们。因为太后再怎么愚蠢,她们也是皇帝的母亲,有这个身份在,她们的地位就比大臣们高一截。就算八大臣能够在政治上打垮两宫太后,他们也无法从肉体上消灭慈安和慈禧。可反过来就不一样了,只要两宫太后手握大权,那么肃顺等人的死活,不过就是太后一句话的事儿。


八大臣此刻之所以没有这个顾虑,主要还是因为两宫太后在朝中没有根基,而朝廷的顶层官员,基本都是他们的人。就算这时候慈安和慈禧对他们动了杀心,那也得有人帮这两个弱女子动手不是?巧了,这两位女人也是同样的想法!于是她们就开始在大臣里寻找奥援。不一会儿,就发现了最合适的人选——恭亲王奕䜣。

 

为什么奕䜣会被慈安和慈禧选中呢?原因其实很简单。


首先,奕䜣和顾命八大臣不对付。咸丰在确定顾命大臣人选时,明显是按着亲疏远近关系排序的,这里边儿最核心的肃顺、载垣和端华,都是爱新觉罗家的人,这也和他喜欢用皇族大臣的用人理念一脉相承。可是论关系的话,作为皇上亲弟弟的奕䜣,才是关系最铁的人啊!为什么顾命大臣的名单里,连奕䜣的影子都没见着?


这就要说到咸丰一直以来对这个弟弟的忌惮心理了。咱们知道,咸丰的皇位来得并不容易,道光立储的时候,在他和奕䜣之间曾经犹豫不决了好长一阵子。因此咸丰即位后,对这位聪明的兄弟自然也是多有防范。尽管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他把奕䜣留在紫禁城主持大局,可这完全是出于无奈,背地里也含着将奕䜣隔离在政治中枢之外的意思。对于咸丰的这个心态,朝廷上下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再加上肃顺和奕䜣之前在许多重要的政治事务上面分歧巨大,本来就是政敌。咸丰在世的时候偏袒肃顺等人,奕䜣还没法说什么,可现在咸丰没了,想要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拳脚的奕䜣,又岂会甘愿屈居于顾命八大臣之下?


其次,奕䜣留守北京后,通过主持签订和约等事件,逐步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让许多平日里被肃顺及其党羽打压的大臣,站到了他这一边,逐渐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势力。当年咸丰带去热河的,大多数是他宠信的大臣,这些人虽然手握大权,但平日里也没少得罪别人。为了将大权继续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肃顺他们极力阻止咸丰回京,甚至支持咸丰在热河花天酒地。如此一来,就在朝中形成了热河和北京两大集团对立的局面,双方都想要在咸丰死后争取主动权,以保障自己的政治利益。


两宫太后在审时度势,选中了奕䜣后,派人秘密邀请他赶赴热河,商讨国家大计。奕䜣也不愧是个聪明人,一下就看穿了其中的含义。在把北京这边的一切事务安排妥当后,他立刻快马扬鞭,来到了热河。为了不让八大臣看穿他和两宫太后的图谋,奕䜣故意在咸丰的灵柩前放声大哭,摆出一副伤心欲绝的样子。随后在慈安和慈禧召他进见的时候,还邀请肃顺等人一同前去,显得对他们是毕恭毕敬,不敢僭越。奕䜣高超的演技,成功地蒙骗了他的政敌们,使八大臣相信,奕䜣非但没有争权夺势的意愿,反而像是来摇尾乞怜,保全自身的。


接下来,奕䜣和两宫太后迅速敲定了政变的步骤和细节。为了避免肃顺反应过来,加害于他,奕䜣只在热河呆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跑回了北京。回京后,奕䜣组织北京集团的大臣们公然批判顾命八大臣,故意激化双方的矛盾,让所有与八大臣不和的人,都站到了他们这一边。到这一刻,顾命八大臣的失败,其实就已经注定了。


11月1日,两宫太后与皇帝到达北京,奕䜣告诉她们,政变的工作已经全部就绪。次日,慈禧拿出早已拟好的圣旨,宣布解除八大臣的一切职务,并逮捕了当时身在北京的载垣和端华。当天夜晚,睿亲王仁寿和醇郡王奕譞,带着人马在密云将尚未回京的肃顺也抓了起来。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历史上政变的老一套了:罗织罪名、审判问罪、斩草除根。载垣和端华被赐自尽,而八大臣的核心肃顺,则被押送法场,斩首示众。至此,咸丰生前费尽心机设计的政治制度被彻底摧毁,而此时距离他驾崩,才刚过去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欢迎您继续收听《清代皇陵秘闻录》,探索皇陵中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猪爸0508

    精细如此的遗召尚且不堪一击,何况6字真言?

  • 少女么么哒

    铅笔记录

  • winky2017

    再一次印证了咸丰看上的都是垃圾的定律

  • 栗某人有点累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