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告诉大家,此书深有趣味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此书会深有趣味。
以前一直囫囵吞枣,没有读出《红楼梦》里的深意,听了明老师的讲读后大有茅塞顿开之感!尤其是“亦非伤时骂世之旨”“乃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等句子,真是包含深意!无怪乎作者自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了。
瑞虎呈祥 回复 @北关詹姆斯: Uh
容山中学nb
《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这几个不同的名字揭示出每个人读这本书都会解出不同的味。而作者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更是再次提醒读者们要细按其中的趣味。这样才是读《红楼梦》正确的方式! 同时,这是本书的第二个开头,作者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道出了创作本书的缘由。在这一回中,作者还痛斥了三种书,“奸淫凶恶”“风月笔墨”“千部共出一套的佳人才子等书”,现代文学,这样的杂书甚多,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分辨,才能真正有所得!
“曹雪芹先生在这这里就代替我们痛斥了那种居心不良,迎合读者的书,反观今天,这种书籍大行其道,乱花迷人眼,作为读书人,务必警惕这种书籍,认真分辨这种书籍,切不可让这些书籍最终“坏人子弟”。真正的名著并不是一味地迎合读者的口味,而是真正的引起读者深思,有人生的借鉴意义的,正因如此红楼梦被称为名著。 而在读这类名著时,我们应该做到细细品读,红楼梦追求事实真相的全息性的一个重要手法就是伏线千里,在阅读时要做到“细按”
“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 追踪匿迹,不敢稍加穿凿”,曹家一世的兴衰,先生一世沉而未浮。自己的血、泪,从来都不是书中的人物,又从来都是。这是事实,但作者把自己早撇了干净,从心来、从石头上来。 一字一句,用了心思,没有废话。伏笔千里 ,从故事中找故事,它就是真故事。如张爱玲所言,前面的总是豁然开朗境。 它的出世,为人、为心,不入俗流,更像度化一般。很是期待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此应该是,红楼梦此书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诗了。在此讲中明老师深入地为我们剖析了作者认为此书深有趣味中的几处趣味,同时又旁征博引出了几位名家的看法,展示老师知识的渊博,同时又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这开篇第一回到底在全书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对于读过半部原著的我来说,这一回几乎就是跳上过去的,没有什么深入的感想,也不觉得他别有用意,明老师的讲述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迫不及待的去再次返回读着开篇第一回,字里行间找到明老师讲述的那种细节时,一种奇妙的感觉会涌上我的心头,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吧!
从本讲开始,红楼在我的认识中才刚开始,但在明老师的讲解下,我意识到了自己之前所遗漏的许多,而在此讲中明老师讲解了许多作者留下的隐含的意思:十里街(势利街)……让我们对红楼所暗讽及作者所想表达的意思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读书,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未曾舍弃的传统。可在现代社会中,经典却一直被有意无意地误读。文化垃圾大行其道,黑压压的头颅一望无际,人群是人的坟墓,少有人愿对周围说不。石头之言即反映了这点。但即便在这个资本铺天盖地所向睥睨的今天,重温经典,能使我们有力量与时光这头洪水猛兽对抗撕扯,以敬意悼念那段泛旧的时光。
曹雪芹先生于此阐述了创书原则,创书本意。明老师引用了诸多名人的看法带领我们进行理解。对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觉得多有“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寂寞之感
历来野史坏人子弟,风月笔墨涉于淫滥,多处自相矛盾。石头所批驳的当时的文学,观之当下,三俗文学比比皆是。文学考据方面,穿凿附会,不随文章而行而是随意发挥,看似有所创新,实则不知所云。这些文学怪现状在百年前就已充斥,如今亦然。路漫漫其修远兮!